本报记者 沈明杰 黄泰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是软实力、是综合竞争力。在九江日报社开展的“金点子、好建议”征集活动中,许多网友、市民、企业家纷纷提出好的意见建议,为我市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添砖加瓦。优化营商环境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市,一项项新政策密集出台,一条条新举措接连推出,利于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越发充沛,创新创业的“洼地”正在形成。发展实践证明,优化营商环境已是我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同城通办同办一体服务便利高效
“我代理办税几十家小企业,分别落户在几个区里,缴费办税要去好几个区,多跑路不说,有时候还会碰到每个区的办理流程、政策理解,甚至标准做法不一样的情况。相关部门能不能安排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把这些事都给办理好了?”负责会计工作的张女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当前我们正在解决办税服务窗口做法标准不一致问题,理清每一笔业务数据、流程和标准,把业务基础打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科邓安瑞科长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市税务部门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广泛问计问需。为了顺应深化“放管服”改革趋势,主动适应全国通办、部门联办、一件事一次办的要求,就近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让一件事在各地一个标准规范办好,市税务局已制定相关方案。
据了解,九江城区内5大办税服务厅现已拉手同盟,共建共享,统一业务规范,并在九江经开区办税服务厅开展试点。“实行同城通办同办,对外可便民利企,就近办税缴费,对内可促进我们自身业务更规范,提高工作质效。目前,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办理默认制’,以此加速业务办理,以限时办理、超时自动办结的要求倒逼每一件事情按时按质办到位。”九江经开区税务部门负责人汪华春说。
今年以来,市税务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关注群众办事感受,推出“一把手”走流程和“税务体验师”制度,让一线办税人员和纳税人进行互动交流。主动找槽点、疏堵点、出实策回应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期盼,制定包括发票办理、税务注销、退税办理、税务处罚等高频多发业务在内的第一批区域办税服务厅通办同办业务分项指引,确保办理标准一致。并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94项通办事项基础上进行扩围升级,推出100项同城通办同办涉税事项,破解办税服务厅税费事项存在地域和主管税务机关限制的壁垒,构建“一体服务,整体税务”管理服务新格局,真正实现让纳税人只跑一次。
“最多跑一趟”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网友陈女士提出:“只要企业方在材料齐全情况下,相关部门最好能一次办理,有些事儿尽量在网上办理。”而另一位网友“望江南”也提出:“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该给企业的给企业,该压缩的压缩,该简化的简化,真正给企业营造一个宽松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杜绝多部门执法、重复执法情况,承诺最多跑一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咬定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九江样板这个目标,持续促进全市营商环境实现较大提升。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市推出“一制三化”组合拳,“一制”就是大力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对市本级41项审批事项涉及的255项申报材料容缺受理。“三化”:就是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在标准化上,对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统一编制办事指南。在信息化上,我市着力抓好“赣服通”市县分厅3.0版应用推广,上线服务事项4896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77%。尤其是市税务局探索的“5G+智能税务官”模式全省推广,办税时间减少50%。九江海关在全省率先引进H986集装箱检查设备,实现了集装箱“无感通关”。在便利化上,我市把能减的事项材料减到位,能压的流程时间压到底。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由511项减为168项,各类证明材料取消了138项,各类审批材料精简了50%以上。在全省率先启动工程项目审批改革试点,审批事项减少17%,审批时间压至110天之内,最短42天。在市本级和4个县(市、区)永修、共青城市、柴桑区、经开区先后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门办成所有事”。
简政放权,惠民利企,不仅给群众增加了获得感,也带来了城市美誉度和发展新优势。“工作效率真是高,在外地办理冠省名最少要1至3天,如今,在九江这座城市既可以直接冠省名,并且从冠省名到办理营业执照不到半天就能办好。以后我会带更多朋友来九江投资兴业。”在瑞昌注册公司直接冠省名的办事体验,让前来办理业务的余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当前,全市上下正以工作的快节奏、快执行、快落实,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在本单位本部门办事时反映的各类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