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住绿水青山育好茶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报记者 孔颖

近年来,庐山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文章,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特色农业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山地茶叶种植,做大做强“庐山云雾”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共赢。

庐山市产茶历史悠久

袅袅茶香,清新悠长。在庐山市,与茶相关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来庐山采仙药炼丹修炼,距今超过2000年历史。

据《庐山志》记载,庐山茶最早叫“林茶”,亦叫“钻林茶”。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时,庐山就有寺僧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的记载。东林寺慧远大师挖取野茶移栽在寺旁,开创饮茶禅修之风气及园茶栽培之先河。庐山有大小寺院道观400余座,道士、僧人们竞相在寺观旁辟园种茶,这更是庐山最早盛行的寺观茶园。

唐朝时,仕宦文人和普通百姓饮茶逐步推广,诗人白居易曾在北香炉峰下搭建草舍种植茶叶,茶圣陆羽酷爱庐山的茶水,并将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及栖贤寺下方的招隐泉分别列为“天下第一泉”和“天下第六泉”。

到了宋代,朝廷对庐山茶贡不断加码,南康军知军朱熹在他的《劝农文》中提倡广种茶树,并亲自躬耕茶事。明朝时,庐山云雾茶的名称正式见诸史书,朱元璋下诏改进贡团茶为散片茶,庐山云雾茶种植不断扩展。

好山好水育好茶

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水汽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庐山市出产好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庐山市沿山一带更有许多峡谷山涧,流泉飞瀑。如石门涧、剪刀峡、碧龙潭、三峡涧、三叠泉、秀峰瀑布、康王谷。

“我们这里产的庐山云雾茶之所以质量好、口感佳,与我们第一泉的泉水密不可分。”说这话的是66岁的汪水元,他是庐山市温泉镇桃花源景区杜家村村民,也是庐山市半山垅茶叶合作社负责人。汪水元种了30多年的庐山云雾茶,今年,在泉水的滋润下,半山垅茶叶合作社里所产的茶叶已经售出了100万余元。

“天下第一泉”是位于庐山市康王谷的谷帘泉,发源于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在桃花源景区,谷帘泉泉水自汉阳峰奔流而下,浸润着景区内原本就肥沃的黑石砂土壤,为庐山云雾茶的生长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在独特的U型谷地势中,日出升温,泉水蒸腾化作雾气,将茶叶笼罩,每片茶叶充分吸收水分。到了夜晚,气温骤降,水汽被牢牢锁在叶片之中,使得庐山云雾茶叶片饱满浑厚,香气独特。

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好水,好茶不复存在。好在,历届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制度、保障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弘扬生态文化,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护桃花源小流域泉水,庐山市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入治理资金365万余元,以清洁措施为重点,对河道、堰体进行整治改造,对村居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在谷帘泉泉口架设摄像头9个,派专人24小时值守清理泉口垃圾,全力呵护一帘泉水。”桃花源风景区总经理潘小林介绍。

在海会镇、星子镇、温泉镇、白鹿镇,针对花岗岩开采加工产业,庐山市根据“三清一平,三宜两防”的治理要求,按照“乱石清理,工程整形,生态修复”的思路,对石材开采集中治理,通过关停转产,淘汰小散,做大规模,东牯岭矿区复绿,生态得到极大修复。

打好茶产业绿色名片

上个月,市民万女士在庐山市海会镇海庐茶博园举办了一场户外婚礼。海庐茶博园里的清新文艺的环境让万女士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没有想到,我们九江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吃得好住得好,办婚礼更是好。”婚礼结束后,万意青还购买了茶叶送给参加婚礼的宾客。

海庐茶博园成立于2018年3月,是一个以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文化展示、茶语山墅、茶艺培训、茶文化研学、生态种养、茶餐饮食为一体的茶旅文化综合项目。

在庐山市,荒山变茶园,茶叶富了茶农的口袋。时至今日,通过扩大规模、改良品种、农旅融合、品牌重塑等举措,庐山市已经形成了通远、庐山云雾茶场、五老峰青莲谷、小天池、捉马岭、海庐、忆恋、桃花源等种植、加工销售及体验为一体的茶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年产干茶1000余吨,涉茶总产值达8亿元,1万茶农,3万人受益于茶产业。

为整合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庐山市精心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与文化传播平台,打造出圆通、庐山、汉阳峰、七尖幽兰、东林雨露、庐囍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在国际国内各种茶博会上多次荣获金奖。2015年,公共品牌庐山云雾茶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七尖幽兰”企业品牌荣获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茶产业正在一步步成为庐山市带动乡村振兴的“庐山样板”,助力九江重整茶市,重振往日“三大茶市”雄威。截至2020年底,庐山市茶叶总面积达3.325万亩,其中100亩以上茶叶基地42个,300亩以上的基地13个,500亩以上基地8个,1000亩以上基地4个。其中通过有机茶生产论证的企业4家,面积4500余亩,有机茶基地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列九江市前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