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他是这样带领村民脱贫的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本报记者 赵岑雨

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村民家中;他是九江学院一名教育工作者,却满怀扶贫之情把自己奉献给了一方小山村——武宁县官莲乡东山村。

在谭翊泉的办公室,来访者总喜欢翻翻桌子上那一摞厚厚的笔记本,一页页,记录着他扶贫工作的日日夜夜;一行行,述说着他奋斗8年的点点滴滴……

2020年10月,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0年8月∽9月“中国好人榜”,谭翊泉荣登榜单。

党建引领,让村民思想脱贫

东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406户1568人来自全国16个省,姓氏就有107个。因全村都是外来人口,矛盾纠纷多、工作协调难、发展底子薄是该村的基本村情。谭翊泉刚到村时就发现,村“两委”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及“领头雁”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抓党建意识不强,村党组织威信不高。

面对现状,谭翊泉深知,只有思想脱贫,脱贫攻坚才有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发展稳定才会有可靠保障。为此,他创新“三引三化”党建促脱贫攻坚模式:抓书记引导,坚持党建规范化。在他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规范了村“两委”运行机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他和村“两委”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对接一个产业,建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2个扶贫车间和2个村办企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2014年的零元到2019年的25.3万元。五年来,全村累计培养1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354人次,直接帮助贫困户人均每年增收5000多元。

村民朱胜华因左手致残成了贫困户,身体的残疾也带来了心灵的伤害,他经常因琐事和邻里争执,也不再相信别人。2018年初,在谭翊泉的联系下,九江学院利用“微产业”帮扶款买了100只鸡苗、100只鸭苗送给朱胜华自养。朱胜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主动承担村里的环境卫生管护工作,还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

文化引领,让村民精神脱贫

作为“十三五”省定贫困村,东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0户,共计124人。身患糖尿病、每天离不开药的李正英是村里的重度贫困户。2016年,谭翊泉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后,帮助她盖起了新楼,开起了小卖部,增加了家庭收入。

然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谭翊泉知道文化知识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带领驻村工作队,结合学院实情和东山村实际,连续七年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扶贫更要扶智、扶志。鉴于东山村缺乏专业规划和产业支撑,谭翊泉大胆提出了将东山村打造成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的构想。根据这一构想,九江学院选派了由15名成员组成的博士团队对东山村开展了旅游规划、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从多角度指导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搅动村民思维,谭翊泉走进每个村民小组开展“春风行动、乡村振兴”宣讲。同时通过跑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500万元,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和“七改三网”全覆盖、道路改造8.9公里、危房改造39户,整合资金230万元用于全村环境整治,2018年东山村被评为武宁县最干净村庄。

产业引领,让村民生活脱贫

面对东山村2万余亩林地、5500多亩水域面积,谭翊泉与党员干部商定,决定做足“水文章”,围绕打造“庐山西海滨湖第一村”,推动“旅游+生态+扶贫”,走出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2018年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清水养殖贫困户4户16人,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以“生态+光伏”,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建有5千瓦光伏发电站2座,受益贫困户40户124人。总投入1.3亿元的田园综合体、嘉园二期、民宿改造、小精品农业示范园区、海陆空水上俱乐部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谭翊泉坚持发挥“4+N”党小组引领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支部+党员+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一个党小组引领1∽2个产业,一个党员成为1个产业的致富带头人。目前,全村有40户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投劳等方式入股蔬菜基地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入社全覆盖。

谭翊泉就这样带领村民,一步步脱贫迈向致富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