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忱 本报记者 陈沽玥
共青城大闸蟹获全国“蟹王、蟹后”双料冠军,“共青城小龙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黑斑蛙生态养殖模式、稻虾共生等特色渔业发展模式迅猛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共青城市渔业发展紧紧围绕“种养一体、农旅融合”的思路,积极调整水产结构,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渔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总产量1.23万吨,渔业产值达2.8亿元。
绿色养殖带来“增收点”
土鸡蛋、杨梅酒、香竹稻……中国农民丰收节共青城市庆祝活动中,各种农产品令人垂涎欲滴,这其中最抢手的还属口香扑鼻的小龙虾。
自从2018年起,共青城市坚持把发展稻虾工程作为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广稻田养虾。截至目前,已实施稻虾共作面积2万多亩。仅今年上半年,小龙虾产量共计1973吨。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段时间江西巨苋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种、养殖户忙着打捞、称重、分装、打包,将鲜活小龙虾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介绍,稻虾共作养出来的虾干净、肥美,又可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种生态循环的运作方式能有效持续促进增产增收。
目前,该公司稻虾共作面积达到了3200亩,并且采取了低密度投苗方式养殖,养殖出的龙虾成活率高,品质优良,受到了周边客户的青睐,甚至还有部分江浙等地的水产经销商慕名前来批发。
稻虾养殖除了提高种养户的经济收入,还促进了该市禁捕退捕工作进程,不少洗脚上岸的渔民搭上了稻虾共作的发展快车。朱德胜是位有着20多年鄱阳湖捕鱼经历的老渔民。自从禁捕后,他和十多个同伴来到了巨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养殖龙虾。“这和我们‘旧业’一样,但赚的比原来多,干得很顺心。”
科技兴渔提升“软实力”
在共青城市蓝清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雷克勤在现场兴致勃勃地演示智能养殖等系统,远程超控增氧装置和摄像头,随时检测氧量、水质、pH值等数据。“一旦含氧量过低,增氧机可以立即开启。”雷克勤轻点按键,不远处的鱼塘内水花四溅,增氧装置开始运转起来。
48岁的雷克勤是共青城市甘露镇双桥人。2018年,他看到养殖前景好,便回乡承包下300多亩鱼塘,搞高密度养殖。“照顾鱼塘比照顾小孩还费心,那时候每天晚上每隔两小时就在鱼塘巡查一次,怕鱼缺氧、被盗的情况发生。”回忆起初次创业,缺乏养殖经验,自然产量低、鱼病也多,收成甚微,身心疲惫。
在该市渔业部门大力协助下,他的企业成功申报并组织实施2019年全省渔业渔政信息化建设项目,获得渔业物联网试点资格,成功与集中智能养殖平台、养殖环境视频监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质在线监测与智能控制、远程在线会诊为一体的渔业信息化建设平台相衔接,实现了渔业生产环境监测可视化、数据传输实时化、生产控制智能化、病害诊治远程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
近年来,共青城市大力建立渔业物联网体系,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构建了从苗种繁育到农旅结合的渔业全产业链。截至目前,渔业物联网工作覆盖全市水域面积30%。
强链扩链夯实“硬支撑”
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业做大做强,共青城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渔业产业科技含量。
成立格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根据共青城市渔业发展和企业发展实际,整合资源,将研究成果带到基层,不断对渔业技术提供支持,把最新科研成果放在这里试验和转化。
该市渔业部门每年都会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水产养殖一线,将养殖技术带到基层,为渔民做现场指导,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渔业新技术和新品种,进一步优化了渔业养殖品种结构,提升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一些优质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共青城市,大北农九江科技园、江西澳华农牧科技、正邦生物科技、格力特生物等一家家水产饲料生产企业的投产,为共青城市下游的水产繁育和养殖提供了助力,有利于推动该市饲料加工、畜禽生态养殖和特色农副产品体验一体化,形成一条全产业链项目,使共青城渔业水产快速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