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优先向绿而兴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张盼盼 张桃 本报记者 沈明杰

“我在林场工作近40年,这条路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站好自己的岗、守好自己的林,这就是我的任务。”炎炎夏日,德安县彭山公益林场横山分场护林员计春银穿行于茫茫山林间,查隐患、控火源,守护着林区安全。

今年以来,德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结合发展模式,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栉风沐雨心系护林

清晨5点,大山被雾气笼罩还在沉睡,身着迷彩服、臂戴红袖章、手拿弯刀、斜挎小喇叭,计春银哼着小曲走进了德安县彭山公益林场横山分场大山深处。他熟练地清理沿途生长的茂盛杂草和防火线上堆积的枯枝落叶,在陡峭的山路上稳步前行。

“最远的护林路线要走10多公里,来回要花4个多小时。”走到一块阴凉的休息地,计春银大口喝起水来,豆大的汗珠也顺着脸颊往下流,迷彩服已经湿透。他说,遇到高温天气,护林员们更要巡查到位,及时消除火险隐患。

彭山公益林场林地面积8.72万亩,山场分布在德安县宝塔、林泉、丰林、聂桥、吴山、磨溪、爱民等7个乡镇24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范围,防火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高温下和计春银这样坚守的“林业人”有30多人,他们与山为伴,用脚步丈量,日复一日来回于山路之间,守护好绵绵青山的脚步从未停止。

德安县自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县主要领导挂帅,17名县级林长靠前指挥,120名乡镇级林长、181名村级林长全部到位,实现88.6万亩林地全覆盖,护林员的责任区域完成优化整合,管护网格无缝衔接。构建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体系良性运作。

生态提质宜居惠民

8月4日下午,德安县林业局野保站工作人员接到宝塔乡梅桥村村干部电话,称该村有村民发现一只“大鸟”从树上掉下来,该村民将鸟送到村委会。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此鸟很少见。通过该鸟的照片与视频,咨询了省里专家确认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虎斑鳽幼鸟。随后,工作人员联系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并于8月5日将海南虎斑鳽送往南昌救护中心,经该中心专家再次鉴定确认为海南虎斑鳽幼鸟。

“现在能经常看见白鹇、猫头鹰等野生动物。今年,我们通过群众来电来访共救助救护野生动物10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只。”野生保护站站长蔡崇军说。

近两年,德安县新增人工造林2.6万亩,新增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44座废弃矿山修复;聚焦用地项目公益林调整政策,编制生态影响评价和湿地占补平衡及修复方案,确保该县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减退;总投资5.57亿元,进行湿地公园升级改造、周边路网建设、周边乡镇污水管网等项目。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提质与生态惠民并重,不断完善林业生态系统,让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小康路宽绿富同兴

绿树浓阴,竹影婆娑,在车桥镇义门村七组的脱贫户胡孝生的家禽养殖地,成群的家禽闲庭信步,结队觅食。该村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适合有效利用林下杂草、昆虫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在当地政府鼓励下,胡孝生在家边的山林发展起了养殖业。“我现在养了鸡鸭大概400多只,年收入有1万多块。村里还准备让我参加农家夜话活动,向村民传授养殖经验。”

目前,车桥镇通过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禽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的林下经济,年收入合计56万余元。

同时,该县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连接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收入,还给周围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