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林斌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朱曦薇)“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开拓创新、勇于破解难题,克服中美贸易摩擦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汛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先后打赢了防疫物资保供战、复工复产攻坚战、工业运行保位战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战,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工作亮点纷呈。
模总量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077.38亿元。五年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6户,总数达到1985户;工业税收实现翻番,达到246.9亿元,新增纳税过亿元工业企业10家,达到16家;新增新材料、装备制造2个产业过千亿元,达到4个;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2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2家,省级双创基地8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3家,国家级双创基地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即晨光新材,该公司2020年成功主板上市,实现工业企业境内上市零的突破。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面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用省市2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撬动了试点企业超200亿元的资金投入,2019年11月在“全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提高了4倍、5倍,口罩、熔喷布产能分别提升10倍、3倍,防护服、隔离衣等实现了从无到有,基本实现医疗防护物资种类全覆盖。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5.3%。
项目建设量质齐升。工业投资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市累计开工1776个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重增大,由2016年的25%提升到2020年的51%;大项目逐年增加,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个数自2016年的23个增加到2020年的69个;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赛得利(中国)一期、巨石二期等项目已竣工投产;诺贝尔二期、德福科技三期等一大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2016∽2019年,工业投资增幅年均增长14.1%,高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4%,占工业投资的比重36.5%。我市自2014年创新举办的季度重大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于2017年向全省推广。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省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3家,江西省有机硅创新中心、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营,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等3家产业研究院获得市级认定。市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开园,聘请院士等10名高层次人才为首席专家,十大重点产业链高层次人才达到1230人。18家企业获批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数字赋能全面推广。全市已有通过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4家,获得证书的企业4家;3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企业上云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广泛。推进5G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绿色发展硕果累累。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四大载体,全市工业绿色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巨石集团、星火有机硅等2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为全省独有;8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明阳电路、瑞昌森奥达等2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名单。
集群效应持续增强。新增4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产业创新综合体。目前,我市拥有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12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2个)。建材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并被工信部首次推介我市产业发展成果。
平台支撑不断夯实。新增升格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省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石化产业园。目前,全市共有11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国家级综保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打造“1平方公里”科技园,湖口海山科技园、瑞昌LED产业园等成为科技型企业聚集高地。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27.2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居全省第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