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谈思宏
放眼瑞昌市,精准扶贫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结出了累累硕果。“十三五”以来,瑞昌市严格落实中央、省委、九江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精准推动脱贫攻坚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全市19个贫困村全部整村退出,现行标准下3164户929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05%降至0,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全面兑现了向九江市委签订的“军令状”、向全市人民立下的“承诺书”,交出了一份决胜攻坚战的高质量答卷。
精确规划脱贫攻坚“路线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瑞昌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及时研究、精准谋划部署、高位调度推进,全面把控和全力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全市坚决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力保障。先后研究制定《瑞昌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出台系列配套文件,从计划、路径、执行等环节明晰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构筑了完善的政策体系。
回顾五年来的脱贫攻坚历程,瑞昌市坚持贯彻精准方略,工作中注重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方法路径,努力走在前头。探索创新的“一户一码”智慧扶贫新模式、“红黄蓝”三色动态监测帮扶新机制、“百社联百村带千户”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五好贫困户”激发内生动力新载体、“七个一”问题排查整改新举措等特色做法,为九江市乃至全省脱贫攻坚贡献了“瑞昌经验”。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户一人。“瑞昌市紧扣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贫困村‘稳出列’,按照‘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兜起来’的思路,因户施策、因人定计,综合运用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兜底保障等,进行有针对性精准扶贫。既抓好攻坚期内高质量脱贫,又着眼脱贫后持续发展,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贫困户脱贫和非贫困户受益、贫困村退出和非贫困村提升。”瑞昌市扶贫办主任曾宪利说道。
精准打通产业扶贫“主渠道”
走进乐园乡桥棚村大荡畈茶叶种植扶贫基地,一排排整齐翠绿的茶树映入眼帘,金灿灿的阳光透过远处的山峰照射在贫困户余金妹的笑脸上,暖意融融。“我在这里摘了10多天茶叶,发了1000多元工资。”60多岁的余金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是残障人员,现在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像她这样的贫困户这里共有10余户。该村茶叶种植扶贫基地一年能采250余公斤干茶,约有10余万元的纯收入,合作社每年还可以拿出几万元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瑞昌市产业扶贫积极谋划联村发展、抱团取暖等规模化发展模式,注重健全合作组织和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了一亩茶园、一筐菌菇、一亩红薯、一棚鸭子、一座电站“五个一”扶贫产业,培育102家合作社和23家农业公司,带动15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102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瑞昌市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全部消除,所有贫困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扶贫产品不仅要“产得好”更要“卖得好”。瑞昌市通过“六进”对接承销、“志愿服务”代销、“电子商务”营销、“以花为媒”促销、“对接节会”展销等方式,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实现销售总额达1.1亿元。
为民解忧落实惠民政策“暖民心”
3月8日,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瑞昌市横立山学校“免费午餐”正式开餐。297名师生在学校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免费午餐由爱心组织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三菜一汤。截至目前,该市共有6个乡镇3000余名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可以说,它带给山区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顿午饭,更是播撒了一颗爱的种子。既暖了孩子们的胃,更暖了家长们的心。
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近几年来,瑞昌市逐步加大民生投入,解民困,消民忧,构建“百花齐放”社会扶贫新局面。开展“百企帮百村惠千户”社会帮扶活动,组织102家爱心企业对78个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行政村实行结对帮扶,惠及贫困人口2600余人。横立山乡设立“连心楼”,为家住偏远、不便带孩子上学的贫困户提供免费居住,并配备爱心活动室、爱心书屋、爱心帮教室、爱心超市、幸福食堂等,将连心桥架到了贫困群众的心里。扶贫先扶志,瑞昌通过创建“五好贫困户”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新载体,提升困难群众的精气神,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楫扬帆再出发。”展望未来,瑞昌市委、市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全面脱贫新起点上向着乡村振兴新生活奋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