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只“领头雁”带富一个村

2022年01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费伦清 本报记者 包四华

走进柴桑区城门街道金桥村扶贫产业园,连片的大棚内自动化喷灌不停地作业,时令蔬菜长势旺盛,西瓜成熟丰收;大棚外,粉墙黛瓦,阡陌交通,鸟语蝉鸣,一派秀美景象。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个秀美村却是个“负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因集体经济收入匮乏,连小组长工资都拖欠。如今,这里发生了逆袭: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走在柴桑区前列。是什么“药方”让这个穷村子快速实现华丽转身?雁群千里飞行不迷失方向靠的是领头雁,而在这里,答案就在金桥村“兵支书”赵大坤身上找到。

返乡发展为乡亲们谋出路

2000年12月,赵大坤从武警部队退伍后应聘到上海交通大学昂立教育集团,成为一名驾驶员,一干就是11年。这期间,因为表现优秀,多次受到表彰。

“如果我继续留在上海,现在户籍等问题应该解决了。”赵大坤说,这是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梦寐以求的事。

在上海的这些年,赵大坤亲眼见证了大都市的飞速发展。然而,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出行不便,喝不上达标的自来水,品质优良的土特产没有销路,一些贫困户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外打拼多年,他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借鉴来,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一个大胆的选择正在萌芽!赵大坤决定:离开上海,回到家乡!他要用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思,尝试在村里实践,闯出一条新路来,为乡亲们谋出路。

2012年,回村工作后的赵大坤时刻不忘退役军人身份,做到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刚到村委会临时借用,赵大坤仅领取1000多元的月薪,这与在上海的待遇相差较大。然而,他不计报酬,一心扑在工作上。天道酬勤,2015年3月,赵大坤因工作成绩突出,顺利当选村委会副主任。2018年9月,他又被提名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主持村委会工作。

退伍不褪色带领乡亲创业

但摆在赵大坤面前的是一道又一道的难题,当时,村委会负债30余万元。

“当务之急就是还债,用什么还?钱没钱,产业没有产业。没有别的办法,一切都要靠我们亲自动手。”赵大坤说,他想到了沿海大城市的农村郊区,都是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来纾解这一难题的。由此,开启了他带领乡亲们的创业之路。

2018年初,赵大坤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成功流转土地513亩,并于当年5月份启动反季节大棚建设,占地约10亩的首批25个大棚快速建成,同时建起了金桥村首个蔬菜种植基地,养殖了首批稻虾。后在柴桑区纪委、柴桑区人武部的精心帮扶指导下,以及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金桥村委会当年村集体收入首次逆袭,实现了“开门红”,不仅还清了所有的负债,还分配了6.6万余元资金用于帮扶贫困户。

为把产业做大做强,2019年,赵大坤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抓配套设施建设,投入60余万元,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2000余米排水沟和2000余米机耕道的修建工程,成立了九江金福种养专业合作社。2019年,金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2.4万元,其中5.4万元用于扶持村里的贫困户。

“村里25户贫困户,少则分到1200多元,多则可以分到4700多元。”赵大坤对这些数字烂熟于心。

2020年1月,赵大坤任村党总支书记。他在总结头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投入200余万元,建成连体大棚17000平方米,采购了能够独立控制的喷淋设施,建成了科学高效的自动化喷灌系统。2020年,金桥村完成新农村点建设7个、新建入户便道2.1公里、新修沟渠500余米、水塘改造11口,尤其是投资约45万元建设用水机井9口,让全村520户居民首次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据统计,近两年,赵大坤共筹措资金700余万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3个,新增连体大棚1.7万平方米,新增贫困户就业岗位8个,为贫困户发放产业利益分配利润5.38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资金21万余元,开展小型公益事业4.02万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全部高标准脱贫,金桥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九江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脱贫成果,反哺村民,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赵大坤的初心。村民李英红感慨地说:“有这样一位好书记,这是金桥村乡亲们的福气。”

在赵大坤的眼里,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前方引领,一个人只要找准了路径用心去闯,就没有打不赢的翻身仗。只要找准了坐标矢志不渝,就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逐梦飞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