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胜
时至深秋,漫步在社区小径,以往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绿化带,已是一片萧条凋零景象,让人感叹生命易逝,风光不再。然而,花圃中的菊花却冒寒怒放,独呈艳姿:黄的如金锭,白的如洁玉,红的如火焰……光彩夺目,清香扑鼻,把个“碧云天,黄叶地”的深秋装扮得分外美丽妖娆。正如黄巢著名的《咏菊》诗所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与兰、水仙、菖蒲同列花中“四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霜露,备受四季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辞海》“菊”的条目是这样介绍菊花的:“多年生草本,品种很多,为著名的观赏植物。白菊花可供饮料用。中医学上以黄菊和白菊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等症。野菊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疮疡肿毒等症。据现代研究,花有降低血压作用。又可配置农药除虫,菊花磨成粉和制剂,能驱杀蚊、虱、臭虫和农业害虫等。”如此看来,菊花既能供人观赏,愉悦身心,又是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可见菊的品性确实不同凡响。
菊是秋天的精华,占尽了深秋的风情。从绰约多姿、异彩纷呈的各种菊花中,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绘就的一幅幅绚烂夺目的图画:那花团锦簇的菊花,有的曼妙袅娜,有的素洁娴雅,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繁复团簇,有的优雅恬静……将萧杀衰败的深秋,变成清香四溢的花季。正如杜甫《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所云:“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北宋韩琦《九日水阁》也云:“虽渐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菊之所以被尊为花中君子,除了大自然赋予其清丽脱俗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恐怕是其品性高洁、风骨清奇的气节情操使然吧。你看,菊虽然贵为“君子”,是扮靓深秋的不二功臣,却含蓄而不张扬,恬静而不浮躁,清丽而不妖冶,以淡雅质朴、平实低调示人,用冷艳为秋的旁篇道白,在秋的深处放逐起精彩,拖曳出对秋的一腔深爱,极具李商隐《菊花》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中幽深而内敛的美。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不喜追风逐流凑热闹,总是在别的花谢幕后才来“救场”,在万物凋零的季节,填补秋天的缺憾和失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不随俗不媚时、不趋炎附势、不沽名钓誉,孤高绝俗、处世超然的“高士”。菊还是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强者。它傲霜凌雪,不惧风寒,谢不落英,死有余香,素有“国魂”之誉,是古今文人墨客寄情托志、吟咏抒怀的极好载体和经典题材,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中深情赞菊“怀此贞秀资,卓为霜下杰”;白居易的《咏菊》情深意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在《赵昌寒菊》中则带着几分同情怜悯:“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代朱淑真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梅尧臣的“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均饱含着几许悲壮,几许感叹;陈毅的《秋菊》对菊的屈强更是倍加推崇、赞叹不已:“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名言锦句都极力赞扬了菊之凛然傲霜、清绝耐寒的坚强品格,再一次印证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那句名言:“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菊还是乐于奉献、造福人类的爱心使者。它除了人们广为知晓的能为人类治病除疾、悉心呵护生命健康的药用功效外,还能酿造菊花酒,助人延年益寿,故菊又有“长寿之花”之美誉;烘干的菊花可做成菊花枕,幽幽清香将人送入梦乡,对改善睡眠状况,提高睡眠质量有极好地帮助。可见,菊像一位赤诚奉献、热心助人的慈善家,把浓浓真情和拳拳爱心洒向人间,造福人类。总之,菊不妖不俗不媚不屈、胸怀大义、节操高尚的花品令人由衷赞叹。正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所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亲近菊,我们便拥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拥有一个天高云淡的壮阔人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