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活力新共青青春加速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年中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考验,共青城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预计2020年共青城全年GDP将达168亿元,人均GDP达10.7万元;预计今年共青城财政收入将达37.3亿元,人均财政达2.72万元。

新经济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亮点频现,如今的共青城,正在加速成为青春活力之城、绿色生态家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攻项目强产业质量变革跑出“加速度”

2021年1月5日,坐落在共青城高新区的海云智能制造产业园第一条生产线正式开工。从该项目签约,到如今首台智能警用车正式下线,仅仅不到10个月的时间。

早在2020年2月7日,共青城高新区率先做出复工复产安排,是全省首批做出复工复产安排的工业园区。2月29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重点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100%复工。3月份,共青城推动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两不误”。总投资50亿元的海云智能制造项目,就是此时签约的“5020”项目。

海云智能制造项目由北京大海云川科技有限公司“海云数据”投资建设,项目运用大数据、可视分析、机器学习、融合通信等技术,自主开发打造了公安“智警大脑”和城市治理“智警交管大脑”,并将之运用到智能警用巡逻车生产上来。项目建成投产后,一期年产1.5万台智能警用巡逻车,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年税收7500万元;二期年产10万台智能警用巡逻车,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年税收3亿元。

在一系列举措的促进下,各园区企业抓紧时机复工复产,发展形势逆势上扬。2020年,共青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4个、总投资突破288.7亿元。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6600多家,同比增长51.4%,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7%。

推改革激活力效率变革按下“快进键”

不久前,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调度暨示范创建现场会在共青城召开,共青城也被评为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市,是我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

近年来,共青城以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高标准建设市民服务中心,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办成一揽子事”。同时,共青城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等模式,行政审批速度由“2750”提速至“1321”,即企业开办最快100分钟办结、不动产登记3天办结、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21个工作日内完成。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商,共青城成立了帮扶工作组,与企业结对帮扶,“五星级”服务赢得客商广泛赞誉,更引来大批客商投资兴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共青城高新区开辟“线上”招聘专场,为63家企业兑现政策奖励资金1950多万元,为正邦科技、江中食疗、金牌市政等20余家企业签约信贷资金2.34亿元,为津大制药等11家重点保障类企业申报争取专项贷款1.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聚要素促裂变动力变革育成“新引擎”

郭颖是奥博特羽绒服工厂店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今年销售势头良好,“周末每天的营业额突破10万元,平时工作日每天也有3到6万元。”

在经历了4年的运营后,在共青城服装小镇,像奥博特羽绒服工厂店这样的生产型企业还有75家,带动7000多人就业,创意设计、标准化生产、机器换人、展示展演、电商销售等产业业态快速聚集,使得共青城羽绒服装产业的发展发生了裂变:具备了从生产、销售、批发和面辅料供应“一条龙”服务的配套能力。

“去年我们服装小镇的生产量突破了5000万件,比去年新增了80%。”共青城服装小镇董事长刘济民说,未来3年,服装小镇将被打造成为全省最大、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实现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服装年产能8000万件(套)。

聚焦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去年以来,共青城市以基金小镇作为赶超跨越的“动力源”,将数字经济产业作为化危为机的“金钥匙”,形成了“一镇多园”的发展新格局,闯出了一条“人才+资本+产业”的新路子,未来2至3年将打造3个以上百亿数字经济产业园。5年来,基金小镇入驻投资企业和基金规模均实现翻番,分别突破5800家和3600亿元,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基金小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超500家,今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跨境电商产业园已聚集270多家企业,3年内将成为百亿级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综合体;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60多家……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孔颖实习生张诗欣/文

况建潘希佳杨牧青桂波杨芬芬九江报业融媒记者顾伟东张驰刘家/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