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报业融媒记者张新红/文韩俊烜九江报业融媒记者顾伟东/摄
庐山市坐落在庐山脚下,一面环山,一面滨湖,地理上占尽山水自然生态优势。近年来,庐山市围绕“山上大景区,山下大本营;品牌在山上,潜力在山下;以庐山为龙头,山湖城联动,打造国家级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做好山水文章,以路为线,串起山下“珍珠”;唱响“庐山天下悠”,做亮“明珠”,打造世界级旅游名山和国家级旅游名市。同时,全力布局城市建设与发展,振兴乡村,立足区域内丰富的石材资源,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时代,做大做强“一区三园两基地”,打造生活悠然,人人有业,生活小康的富民生活。
A
昂起龙头发展全域旅游
庐山市名因何而来,庐山是也。庐山是庐山市的一张名片。
2020年8月,省委书记刘奇在庐山调研考察时,提出“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的要求,为唱响“庐山天下悠”的品牌指明了发展路径。庐山市的旅游发展离不开庐山这个龙头,龙头昂起,才能腾飞九天。
在这一年,庐山市全力推进庐山管理体制改革。在省协调组的高位推动下,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机构、人员全面到位,开启了“市局合一”运行模式,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班子、统一机构、统一财政。为唱响“庐山天下悠”和推动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按照省委书记刘奇的要求,庐山市高标准制定再创庐山新辉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环山旅游发展规划,投入5400万元建设“智慧庐山”,成立庐山旅游文化研究院和环山文化旅游集团,整合环山景区和景点资源,提升沿线环境。举办了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中国森林歌会庐山分赛场晋级大赛和冰雪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创作了由著名歌唱家毛阿敏演唱的《我在庐山等你》等主题歌曲,不断扩大庐山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规划了从太乙村至含鄱口防火通道、山南索道和登山古道路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庐山旅游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环山旅游资源整合、鄱阳湖旅游开发、桃花源景区品质提升,清理整合秀峰景区和太乙索道经营权,三叠泉、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桃花源、碧龙潭等景点实行统一管理,实现景区大联票,构建了环山景区大联票机制。
如何串起珍珠呢?庐山市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根据全域旅游和市民出行需要,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将旅游公交专线同步纳入,通盘布局。今年元旦试运行开通从庐山交通索道至庐山东门(三叠泉)公交专线,从根本上解决各景点之间的通行瓶颈问题,使旅游公交专线成为宣传和带动庐山旅游的美丽“项链”,并依托即将动工的昌九客运专线庐山市高铁站建设,以环山旅游轻轨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构建环山旅游经济圈。
做好“串”的文章同时,庐山市还明确今后三年,将大力实施庐山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庐山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精简高效、融合统一的市局合一管理体制;全力实施旅游资源、国有资产、经营资源、服务体系优化四大整合,实现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国有资产高质运营、旅游经营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优质高效;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景区三年累计投资300亿元,年实际购票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年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B
项目推动园区振兴产业
2020年12月底,在横塘镇和平村,4栋已经完工的厂房排列整齐,道路正在清扫,草皮正在种植。一群60多岁的老人乐呵呵地在阳光下忙碌,一日100元的收入让他们在冬季农闲也有收入。随着庐山市项目引进、建设,百姓身边的就业机会不断涌现。
去年,庐山市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项目推动、绿色发展、城乡振兴、民生保障、攻坚克难、党建引领”等7大战略,围绕整合资源,以项目建设为推手,大力发展园区,盘活已有产业,引进发展新产业,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庐山市大力实施改革创新战略,推进财税机制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和创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了砂石、城发、农发、工发、温发、环山文旅等6大市属国有集团,大力盘活整合砂石、旅游、城市、土地、温泉等八大资源。实施项目推进战略,充分发挥庐山品牌效应,围绕“1+4”产业,即突出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主攻特色资源、文体用品、汽车配件、羽绒服装主导产业开展产业招商,组建8个产业招商推进组,成立16支招商小分队,对接了中职集团、和润集团、华侨城、云南文投、伟光汇通等知名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引来项目,建好项目。庐山市又推出“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全力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同时,优化环境,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同时,庐山市还大力发展园区,做大做强“一区三园两基地”,即推进“一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发挥资源优势,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大企业开展整体合作,盘活做大环保石材产业园、高标准建设华林镇、横塘镇板岩加工优化升级示范基地,推进融兴石材绿色开采,推动花岗石、青石等矿产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打造全省一流的一体化矿山绿色开采加工物流基地;促进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提质发展,打造集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商产业基地,预计项目投产后,可解决就业1万人,带动周边5万人就业。
据统计,2020年以来,庐山市签约项目54个,资金276亿元,全力推动了70个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庐山市的传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
C
城乡一体共享发展成果
庐山山南,一块巨大的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高大的吊机臂手抓起一捆捆建材,大型的工程车辆在工地之间穿梭……这里正在建设的是庐山旅游新城。它将以“主客共享的城市客厅”为理念,以文化旅游和综合服务为方向,以休闲体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生态居住为功能,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基本建成”的步伐,建成山城联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2020年,新城推进了安置房以及配套路网工程、中医院、九年义务制学校、五星级酒店、文化“四管”等项目建设。其中已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17.5亿元。
旅游新城建设是庐山市实施的城乡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庐山市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老城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同时,积极推进南康古城建设,打造一个经得起群众、游客检验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届时,庐山市将呈现出一幅有生态、富人文、可休闲的山水城市画卷。
同时,庐山市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民生提供保障。去年,在城区新建或改建1所小学、1所九年义务制学校、2所公办幼儿园;新建1所公办二级甲等医院,改造提升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文化大舞台、综合性体育馆以及乡镇西河戏舞台、足球场;加快城东三期保障性住房、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启动殡葬改革。
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庐山市振兴乡村结合民生,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滨湖旅游公路建设,实施“四好公路”两年规划,启动蓼温公路和环山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围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一乡一园、一乡一景”建设。目前,海会镇鄱湖湾建成并投入运营,华林镇庐山柚农业综合体、温泉镇唐家湾荷花园、蓼南乡千亩特色种植园等新项目启动建设,沙湖山积极申报省4A级乡村旅游点。这些项目,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机会,为其增收致富提供了条件。
截至2020年,庐山市新农村建设覆盖率达到87%,10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改造、拓宽全市81.7公里县乡道路。打造美丽宜居乡镇1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美丽宜居庭院5000个。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3123户全部脱贫,15个贫困村顺利退出,农村农业实现全面发展。
D
生态文明护卫绿水蓝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0公里湖岸线,人文圣山——庐山,这些都是庐山市独有的生态资源。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就成为庐山市的发展战略之一。为此,庐山市实施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最美岸线,保卫一片蓝天,呵护一湖清水,守卫一方净土。
“长江十年禁渔”,鄱阳湖作为长江重要的水系,也在禁渔之列。南康镇大塘村濒临鄱阳湖,368户居民,以前是庐山市最大的专业渔民村,渔民祖辈依靠鄱阳湖天然捕捞为生。禁渔后,大塘村转型发展商贸服务和服装等多样化产业,村民找出新的致富路。不仅如此,围绕打造美丽岸线,大塘村2.5万平方米鄱阳湖岸线得到改造提升,新建了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500米游步道和220米堤顶路,一栋栋民宿,一家家鱼馆招待四方游客,村民就业致富。
110公里的最美岸线,串联起了一颗颗珍珠,以文化、渔业、观光、垂钓、娱乐等融入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实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庐山市还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整改,加快东牯岭矿山整治修复,全力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6.4%。有效地保护了一片蓝天。
这些年来,庐山市以庐山为龙头,开发与保护并行,发展生态文明的全域旅游经济,取得了亮丽的成绩。2020年,庐山市在成功抗击新冠疫情和超历史洪水的基础上,有效推动生产生活加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预计全年完成GDP总量144.6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财政总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3亿元,同比增长8.9%。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工业营业收入288亿元,增幅7.6%。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4693.4万元,同比增长54.2%,增幅列九江市第二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