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修林九江报业融媒记者姚星宇
修水,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
这方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之地,素有“诗书之乡”的美誉,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唐宋以来考中进士的有200多位,先后走出了“诗书双绝”黄庭坚、义宁陈门五杰等一大批文化奇才。
“从义宁陈入近代史,翻大辞海看一家人”,国学大师陈寅恪被誉于“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为晚清维新重臣,其父为著名诗人陈三立,长兄陈衡恪为近代著名画家,侄儿陈封怀为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修水义宁陈氏家族始终秉承爱国、重德、好学家风。培育了“一门四代五杰”,其博大而精深的家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今年是陈寅恪先生诞辰130周年,陈封怀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20日至22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修水县人民政府、九江学院承办的纪念义宁陈门五杰暨陈寅恪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修水县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及包括江西本地在内的专家学者、各级领导、陈氏后裔、媒体记者等150多名嘉宾云集修水,共同缅怀先贤,共襄文化盛会。
凤竹堂前乡情浓,欢迎游子回家乡。“我们曾两次到修水寻根祭祖,眼见历尽沧桑的举人旗杆石和进士旗杆墩依然伫立在陈家大屋前,‘凤竹堂’墙上的老照片还记录着‘耕读传家、孝悌为本’的往事,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在此次研讨会上的致辞尽显乡愁。“我是陈氏后裔,先后两次到过修水老家。我为我是修水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我个人简历籍贯一栏中永远填写的是‘江西修水’。我虽然不在这里生活,但修水在我心中已烙下深深印记。这次到修水来,再一次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陈中一如是坦言。
“众星拱月蕴奇祥,始创黄龙一脉扬。鲁直书台遗后世,承风故里播芸香。诗书五杰鸣天下,翰墨千秋历沧桑。待到春来等九岭,葱茏满目映霞光。”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赵佳聪在学术研讨会上欣然作诗,满怀深情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修水,陈寅恪先生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过,西南联大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这次来修水触动很大、感受很深,回家后很想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到修水开展一次采风活动。”
“修水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宋代的黄庭坚到近代的陈门五杰,都是我心中的楷模,到修水来一直是我的愿望。我是从事明清和近代诗歌研究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写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末路英雄》一文,说的就是陈寅恪先生,陈先生的学术成就无疑是我们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修水有一个黄庭坚就很难得,更何况还有一个陈寅恪,这太了不起了!”苏州大学教授马卫中由衷感叹。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义宁陈氏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发挥传导信息、互通有无的作用,整合资源、深入研究。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江西义宁陈氏文化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很有必要,对传承陈氏文化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是陈三畏的四世外孙,这次是第二次来故乡修水,感觉修水变化太大了,这次活动举办得很成功,家乡党委、政府和人民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深表感谢!”来自内蒙古商务厅退休干部孙怡说。
“前不久,听到‘修水,是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的宣传口号,我连说三个‘好’字,修水文化底蕴深厚,当之无愧,这一次参会让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研讨会期间,我接触到县里很多文化志愿者,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人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庐山植物园研究员汪国权说。
文化是城市之魂。近年来,修水县启动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屋故居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并积极复建“义学里”“四觉草堂”,新建陈氏文化纪念苑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的陈氏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擦亮文化名片,推动文旅融合,修水愈行愈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