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宁:志智双扶激活脱贫潜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卢群程庆军谢飞鹏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县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武宁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把脱贫攻坚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提高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愿和能力,充分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扶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摆脱贫困的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对于贫困户来说,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是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关键。武宁县委县政府多方着力,不断加强思想引导激励,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决心,使他们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激发贫困户主体意识。以县融媒体中心为主平台,通过电视、报纸以及武宁发布、山水武宁App、武宁发布微博、武宁发布头条号、天天快报、武宁融媒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向贫困群众传播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转变“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同时,各乡镇(街道、工业区)通过标语、政策明白卡、村务公示栏、扶贫微信群等载体,大力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强化正向激励,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脱贫家庭星级评选活动,广泛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困户,让他们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培育起“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如官莲乡西湾村九组的冷景龙,23岁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父亲因病瘫痪在床,在父亲走后不久,母亲又因脑血栓而中风,不仅生活无法自理,每年还要花上一两万元医药费。尽管生活不易,但冷景龙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2015年被定为贫困户后,试着搞蔬菜种植。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多方扶持,为他送来一台耕田机,帮他争取到县残联3万元扶助资金,并帮他盖起了蔬菜大棚。冷景龙的蔬菜基地由起初的20亩扩种到40亩,成功摆脱了贫困,感动了很多人。

建立公德银行,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创造性地建立“公德银行+公德超市”,以家庭为储户单位,与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新风相挂钩,实行积分制,定期在“公德超市”兑换物资奖励,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自身潜能。目前,全县建有“公德银行+公德超市”21家。如罗溪乡坪港村,改变以往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实行爱心积分奖励制度。该村村民可按照人居环境、政策知晓、勤劳致富、家庭美德、发展就业、移风易俗等标准评定获取积分,一个积分折合人民币1元,到“公德超市”兑换等值的生活物资,在全村形成了“脱贫靠自己、勤劳最光荣”的良好氛围。

开展感恩教育,铭记党的恩情。以村为单位,结合七一、国庆、合作社分红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引导贫困群众熟知扶贫政策、明白自己受益情况,铭记党的恩情。如石门楼镇河垅村九组七十多岁的贫困户熊未星,他一家五口,自己听力残疾,妻子口齿不清,儿媳患有糖尿病,孙子在读大学。家里全靠儿子一人务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熊未星家2014年纳入贫困户后,享受了系列扶贫政策:纳入了低保,分到了安置房,政府为他代缴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孙子通过雨露计划解决了就学困难等,他家生活有了根本好转。为了感谢党的恩情,他写了一本歌颂党的小册子,屋内到处贴满了歌颂党的标语。他觉得这还不够,于是自己写好碑文,特意花钱刻了三块“报党恩谢党情”石碑,立在家门口的大路旁,让更多人认识党的伟大与关怀。

扶智——从“无力脱贫”到“能够脱贫”

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有效摆脱贫困的严重束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武宁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扶志与扶智齐头并进,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使贫困户不仅有脱贫的意愿,而且还有脱贫的能力。使贫困户从“无力脱贫”转化为“能够脱贫”。

武宁高度关注家庭贫困学生,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全面覆盖落实帮扶政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对在全县就读的所有贫困户子女实现帮扶全覆盖。全力落实好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建立完善国家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助学、学困帮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济困助学体系,保障所有贫困学生实现就学梦。仅在2019年,全县累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1555.13万元;累计发放助学贷款267.7万元,惠及贫困学生3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5人;多渠道引进社会助学金100余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50余人次。同时,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织密依法控辍、合力控辍的网络,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

开展活动彰显人文关怀。根据教育扶贫要求,县直小学、一中初中部、二中与乡镇结对帮扶学校进行沟通,安排送教下乡活动,与乡镇学校开展“一对一”对接。全县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因身体原因不能入学),组织送教上门活动。如特教学校、船滩初中、船滩小学、清江学校、官莲小学等分别送教上门十余次。各个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关爱贫困生活动。如武宁四小为建档立卡学生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船滩小学开展了“爱心点亮微心愿,精准扶贫暖人心”圆梦困难学子微心愿公益活动,船滩中学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举办生日晚会等。

加强科技扶贫,不断提升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武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科技人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进社区”“送科技进企业”以及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科技增收能力。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2019以来,举办产业精准扶贫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贫困户100余人次。另一方面结合“江西农业大讲堂下基层”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4个宣讲小组累计开展集中宣讲26场,入户宣讲210户,现场宣讲130场,组织开展“点单式”专题技术培训9场,听取宣讲报告903人。武宁还在全县11个省级贫困村均安排了2名农业技术专家进行跟踪服务,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另外,为了普及科学技术,近两年来,武宁向社会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300份,赠送科技类图书300余册,在全县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收到良好效果。

武宁实行“志智双扶”,为贫困群众扶起了自力更生的志气,扬起了脱贫增收的心气,更鼓足了勤劳致富的底气,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