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璜
(一)
有一位文学家,临风高阁,望见泱泱云水,写下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一位宰相诗人,泛舟湖上,惊叹浩瀚壮阔,吟出《泛鄱阳湖》,“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有一位天纵之才,爬上南山,感怀山水家园,题壁“野老泉”,“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一首《过都昌》,将浸润在“尾水如天” 的一隅,向人文高地猛烈推进,也把识得一些文墨稍通县志的都昌人推进了诗里乡愁。
一群天才人物,来过鄱阳湖,到过都昌。物我两忘,佳作天成。不经意间,吟了诗文载入中华文脉,把卓绝之美输进了湖区魂魄。
诗因湖生,湖因诗美,血脉传承。
习近平说,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平实的话语与心中的期盼一次次相遇。生在江南、长在水乡,总有一份浓浓的山水获得感。
每一个鄱阳湖儿女都有一份浩大清凌的心中山水,都有一份万顷碧波的开阔乡愁,诗里乡愁记得住吗?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发展与普遍应用,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主流方式,各种微信群成为发布指令联系工作的重要渠道。基层工作,有工业群、农业群、平安群,有扶贫群、志愿者群、爱心妈妈群……湖边的小县城里,有两个特别有意思、有名堂,也特别响亮的微信群,一个叫“山水家园”,一个叫“一湖清水”。两个群,肩负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山水田园获得感的初心,干着记住乡愁的事。
回答是肯定的。蓝天、碧水、净土,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城里城外,看得见,感受得到。水天一色,不染纤尘,最是难以忘却的乡愁。水是生命之源,那就先来都昌,看看大文豪、大诗人笔下荡气回肠的大湖之水吧。
(二)
从县城东风大道出发,折向崭新的沿湖路,或自驾或步行,穿过简朴的街市,向着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去,一忽儿,就可以看见两汪水面,东湖和西湖。要看大湖,先给你来两个微缩版。
从湿地功能来说,有人把鄱阳湖比作大地之肺,以地理方位而论,有人把鄱阳湖比作中华版图上的胃。顺着这两个维度打比方,东湖西湖就是鄱阳湖散落在红土地的两颗珍珠,晶莹,剔透;就是县城喜迎尊贵客人的一双忽闪忽闪的眼睛,灵秀,含情脉脉。
苏东坡来都昌时,没有东湖西湖。或许,因为“水隔南山人不渡”的一声叹息。乡亲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篼一篼,一担一担,肩挑背扛,车轮式作战,早年从县城南边筑了一条长坝,截了大湖的一瓣衣角,因位于县城东南方向,取名东湖。算是了却了东坡先生的一宗心愿。
又过了若干年,县城拓展,在县城之西,开辟新城,基于防止大水漫漶的现实考量,又在东湖坝南端筑了一条坝连接西区,把东湖坝以西的水面也围了起来,就有了西湖东湖哥俩好了。又似乎是呼应了好事成双的习惯向往。
其实,东湖一度衣衫褴褛,浑无光泽。爱水慕水近水的大众心态被肆意放纵,市民恨不得把家安放在水面上。吊脚楼、铁皮楼、竹木楼、烂尾楼、高楼、矮楼、新楼、旧楼在东湖边上见缝插针,你挤我,我挤你,密密挨挨,密不透风。哪里见得到半点水星子。沿湖路艰难地穿插在节次鳞比里。沿湖路不见湖,真是名字的讽刺,灰色的幽默。不只不见湖,密密匝匝的巷子,电线电缆似蜘蛛网,把狭小的天空肆意地分割,天空也碎片化了。“牛皮癣”爬满电线杆,爬满了驶过的公交车。我不知道,一些自作聪明的家伙,贴那些垃圾广告,谁看?对,在我的认知里,所有的小张贴都是垃圾,由面子到里子。也许是一种武断,我却始终相信,是一种普遍共识。即使,一些文字一不小心闯进了眼里,反而添了厌恶,坚决抵制。我把它们叫作负广告,越贴越贬损了商誉。
我想,要是那些镌刻山河、空谷白云般的大诗人大文豪要是看见这一息的促局、废涩、杂乱,行走山河的动力会打折,即使顺路而过也会颓然封笔。
前些年,县里提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为此,建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微信群:山水家园。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扇破窗终于要整修了。群成员宣讲政策,破旧立新,清淤植绿。动迁没有阻力,没有强拆,成为城市改造最为和谐生动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意料之中。
知耻而后勇。与其说是政府的科学定位顺应了民心,不如说,是山水情怀的一次猛然觉醒。
伴随东湖新生,西湖也同步建成。我们和县城一道,阔步走向两湖时代。
穿行东湖坝,微风送来清纯的水分子、绿色的味道和婉转的鸟鸣。不用敷粉、不必防晒,在天然氧吧和氤氲水乡行走,行走者也会被天然同化。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静静享受悠然。一路看花红柳绿,一路观山水荡漾,还可以听得到“都昌鼓书”,赏得到婀娜舞姿。湖光山色,林荫曲径,在天籁悠扬中岁月静好。你会渴望把这里当作永远的家。
(三)
如果说,东湖凤凰涅槃是实现了本我,西湖比翼齐飞是实现了小我,那么,在鄱阳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与周边十二县联袂保护一湖清水,无疑是都昌人大我的诠释。
都昌占鄱阳湖水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有长达308公里的湖岸线。早些时候的一个夏天,我拖家带口去湖边郊游,去看湖,也看矶山风力发电。我们爬到“大风扇”的脚下,居高临下,看见青山颇有伤痕。有的挖了树,山头像长了瘌痢;有的取了土,留下失了眸子的眼睛;有的搭了茅房,像肌肤长了疖疮。
在绘画里留白,是一种无限遐想美。在青山留下荒芜,便有缺憾的况味涌出。
水土少了青绿加持,崩塌到山脚,倾卸到马路上。粗笨的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像烟、像雾、像如雨的马蹄踏过,风尘障目,不见滔滔,像在极力掩盖什么。
好半天,看到湖上,聚拢的运力船有水上威尼斯的气势,俨然一座水上城镇。它们是来赶“砂集”的。鄱阳湖底,砂矿富饶。砂石市场价格好。有一种虹吸的大船,叫吸砂王。一些不法商人白天蛰伏,夜间偷盗,吸砂王把金灿灿的砂砾变成了真金白银,也把沉碴泛入水中,把一湖碧玉彻底打碎。
目光所至,浊浪万顷。我怀疑黄河腾挪过来了,却丢了黄河奔腾万里夺人心魄的生命感。没见过死海,却油然而生了“死湖”两个字。这两个字如鲠在喉好多年。
激浊扬清,鄱阳湖需要突围。
管山水的部门很多,有自然资源的、有水政的、有渔政的、有河砂的、有环保的、有林业的、有野保的……“九龙治水”,大湖之治,各自为战。
反思是一种改进,联合势在必行。有了“山水家园”的经验,一个叫“一湖清水”的微信群悄然建立,共建共治的宏大合力注入湖区。
由于工作原因,我遇见了,加入了。来自不同部门的群成员一道顶寒风、冒酷暑、水里巡、岸上堵、白天查、夜间守,并肩奋战在保护一湖清水的最前线。
渐渐地,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定律。群成员越来越壮大,但查处的破坏水生态的事件却越来越少。我们巡湖越来越密集,现场执法却越来越少。我们称作“有为等于无为”治理定律。无案可立,无功可立,无为而治,是更高的境界啊。
岸线绿了,湖水清了。省电视台想拍个大湖治理专题节目,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想拍到查处违法者的现场。三天时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巡遍每片水域,记者朋友一无所获,她们有点悻悻,我们一点儿也不遗憾。(未完待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