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益路上有一抹动人的蓝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在九江,每当有突发事件、遇难抢险等救援任务时,市民总能看到九江民防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的身影,他们自掏腰包从事救援抢险等,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成为公益路上一抹最动人的蓝色。

救援冲在一线

“那段时间,兄弟们确实不容易,每天连续好几个小时都泡在水里,实在累了就席地休息下,饿了就扒几口饭继续工作。”虽然已事过月余,但说起当时情景,九江民防蓝天救援队队长余振斌仍历历在目。

6月23日开始,修水县遭受暴雨到大暴雨强降水过程,全县3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杭口镇三名镇村干部在抗洪抢险中落水失联。得到消息后,“九蓝”立即集合队员,携带冲锋舟及水上救援装备火速赶赴修水。

在洪水肆虐之时,队员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冲锋在前,一次次冲进洪水中展开救援;烈日当头,他们在修河两岸一遍遍地翻找,只为接英雄回家。“大家晚上就睡在车里,以轮班的方式保证24小时不间断搜寻,女队员更是克服连续多日搜寻的艰辛,两三天都没法洗个澡。”余振斌说。

与时间赛跑,搜寻一刻不停。老家在修水的冷华胜是一名网络编辑,于2015年加入“九蓝”。这次参加救援时,离家很近的他一直坚守一线,没有抽空回家看看。此次,“九蓝”先后出动队员38人次分五个梯队赴修水、武宁两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拉开了地毯式搜寻。不分昼夜,日夜坚守,队员们持续奋战半个月之久,才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九江。

当灾难发生,他们冲在前头;当群众有需要,他们义不容辞。2013年4月20日,派出10人参与雅安地震抢险救援,7月25日,8名队员参与甘肃天水泥石流救援;2014年8月3日,10人参与云南鲁甸地震抢险;2016年溺水救援13起,城市搜救20起,山野救援5起……只要收到求助消息,“九蓝”队员们总会不畏艰险,昼夜奔波,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公益从不缺席

2011年8月,一群驴友在瑞昌万佛洞探险时遇险,这次户外探险的事故之后,参与救援的户外驴友等人觉得,急需成立一支公益救援队伍,经蓝天救援队北京总部批准,九江当年成立了蓝天救援组织;走过五年初创期,于去年7月21日正式注册成立。

“九蓝”现有正式队员37人,预备队员15人,考察队员23人。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医生护士、驾校教练,也有退休教师、下岗工人等,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却一直贴钱花时间做着这份“兼职”,无私地帮助别人。今年60岁的陈晓华加入“九蓝”已有五个年头,平常他的任务是为队员们安排后勤物资,这个暑假他又多了一项任务——讲课。

6月5日,陈晓华和队友来到了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学校礼堂里坐满了小朋友和家长们,这位退休几年的“老将”整了整身上的制服和帽子,又把袖子挽了起来,显得干劲十足。在队友的协助演示下,陈晓华为小朋友们讲解了溺水者口腔清理、心肺复苏实施要点等知识,还把小朋友们请上讲台,让他们模拟落水者和救助者,为他们示范如何展开紧急施救。

7月8日,一名18岁男孩在蛇头岭水库游泳后失踪;7月18日,庐山市海会镇80后夫妇打渔时下落不明……九江江河水域多,极易发生溺亡事件,对余振斌和他的队员们来说,最繁忙的时候当属炎热夏季“防大于救,与其出事了再想办法,不如先做好预防。”余振斌说。本着“防灾减灾”和“防大于救”理念,“九蓝”义务走进学校、社区,开展预防溺水知识宣传,截至7月20日,今年已经开展了80多次公益讲座。

“爱幼”更“护老”。阿尔兹海默综合症患者容易(俗称老年痴呆)出现记忆障碍、视空间技能损害和执行功能障碍等,一旦离开了生活圈,老人无法意识到自己走失,也就不会主动进行求助,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仅去年,“九蓝”就接到22起老人走失求助。为了降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走失风险,“九蓝”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申领第四代黄手环。今年1月22日第一批黄手环到达九江后,队员们当晚就联系到所有申请家庭,并将其一一发放到申请人手中,现场为他们讲解如何使用黄手环等。

带着感动前行

一路走来,队员们见过了太多的生与死,经历了太多的悲伤和欢喜,收获满满感动,也有不少委屈。

有一回,家住庐山区慧龙新城附近的一位老人走失,家属在寻找两天未果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寻求九江民防蓝天救援队的帮助。经过数个小时的艰辛搜寻,余振斌和队员们终于在一个工地找到了陷入绝境中的老人。在救出老人的那一刻,其家属激动得要跪下谢恩,余振斌赶忙伸手将他们搀扶起来。“我们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有几回受助家属都以这样方式表达谢意,我觉得十分感动。”余振斌说。

救援队有求必应,全力以赴,看到他们如此卖力,有些不知情的市民以为“九蓝”是个商业团队。有时,一些心情急切的求助者会很不理智地责怪队员们救援不力、速度太慢,甚至还会劈头盖脸地骂脏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保持沉默,埋头做事。当别人知道我们是义务在做这些事时,他们就不会有类似抱怨,而更多的是赞许。”队员柯敏如是坦言。

感动铭记于心,委屈抛之脑后,而余振斌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这个纯公益性的民间组织走得更好、更远。“不管是每次外出救援,还是购买相关装备,我们都是采取‘AA制’,队员们自己承担相应费用,有时真觉得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然,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能给予相应帮助,欢迎更多仁人志士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余振斌说出自己的心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