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是一座“义”气风发的英雄之城,这里义旗飘飘、义名赫赫、义士济济、义师赳赳、义举浩浩、义节昭昭、义学佼佼、义曲袅袅。
义旗飘飘的修水。修水是军旗诞生的地方。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屠刀砍向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7月下旬,中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暴动。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8月12日,起义部队在修水山口镇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此次起义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由何长工等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军旗和臂章。何长工在回忆文章中指出,军旗是由他和副官杨立三在修水设计并请人做出来的。1976年,修水县派人对何老进行专访,记录了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诞生的全过程;2007年,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刊文《弘扬秋收起义的光荣革命传统》称,修水是军旗诞生的地方;2010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到修水考察并题词——军旗诞生的地方。《中国共产党90年史话》等党史军史著作都详细记载了军旗在修水诞生的细节。坐落在修水的工农革命军师部旧址、军旗制作地熊氏宗祠以及制作军旗人员获得的“7个铜板”报酬,也都非常完好地作为物证保留了下来。
义名赫赫的修水。回望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修水”只是她最年轻的一个县名,从1914年改名至今不过百余年华。在此之前,修水有一个“义”气风发的名字——义宁。得此“义”名,得从一次起义说起。明清时期,白莲教是民间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弥勒佛,宣扬“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从者日众。清嘉庆三年(1798),宁州(修水)农民刘联登、宋怀朴等借白莲教聚众,于7月17日率数千人在陈坊举旗起义,焚官宅、济贫民,赫赫炎炎。白莲易谢!南昌知府蔡齐明与知州刘光甫等很快联合围剿,当地绅士纷纷率乡勇、家丁配合官兵,义军被困,弹尽粮绝,无奈誓死一搏,与清兵殊死搏斗,刘联登战死,宋怀朴被俘殒命,血流成河,起义为清军所镇压。嘉庆六年(1801年)三月,蔡齐明进京受奖。朝廷称“知方向义、州治保护无虞”遂颁旨将宁州改为义宁州。
义士济济的修水。社会需要英雄,犹如浩瀚的夜空需要星星和月亮一样。修水自古英雄辈出、义士济济。仅解放至1989年,就有因公殉职舍己救人者222人。不妨以时间为轴,倒推部分英雄脸谱:2017年8月26日,22岁的上奉镇大学生王波两度下水救人牺牲;2017年6月24日,杭口镇镇村干部匡美建、邓旭、程扶摇在转移群众途中被洪水冲走牺牲、失联,平均年龄仅33岁;2012年8月29日,52岁的何市镇村民余南生跳入湍急水渠勇救两岁女童牺牲;2008年2月17日,在深圳务工的黄港镇退伍军人李永刚勇追偷车贼时遇刺牺牲,年仅38岁;1973年4月16日,山洪暴涨,29岁的民办教师樊孝义在赶往学校护卫学生途中,救起落水群众后牺牲;1964年7月15日,33岁的白岭镇党员胡五四在救援沉水少年和施救群众时牺牲;1957年4月,在水利部工作的白岭人晏东生率队赴内蒙勘查时勇挑险任、英勇牺牲,年仅31岁;1953年8月,22岁的邓志刚在九江地委党校学习期满返县途中突遇洪水,为搭救其他40多名学员牺牲;还有孙财望因抢救落水孕妇牺牲,钟宇春在抗洪抢险中牺牲,谢宝生等6人在扑灭山火时牺牲……革命战争年代,1939年6月9日,红16师师长高咏生率部掩护省级机关转移后在全丰镇牺牲,年仅26岁;1934年9月,担任过县委书记、赣北分区宣传部长等职的甘特吾在县城牺牲,年仅36岁;1929年秋,修水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余经邦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残忍地朝他头部连开两枪,鲜血染红了身边的土地,倒下时年仅23岁……
义师赳赳的修水。宋明清时期: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等部曾赳赳昂昂进军修城。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抗元,率兵入江西,分宁豪杰举兵应之;清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部两度入境;康熙十三年(1674)起,义军杨白巾、张犹龙等四进州城;咸丰五年(1855)十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与清军战于小斗岭,清总镇刘开泰父子阵亡;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武装起义,姜守旦所部进入县境。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9月23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迁至本县上杉,修水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1月16日,红16军等在马坳至黄坊途中伏击敌人,歼敌千余人,缴械数百件,活捉团长1人、连长4人,俘排长以下300余人,称“黄坊大捷”,这是湘鄂赣苏区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打的一次大胜仗。全面抗战时期:1939年9月,日军一股由湖北通城窜抵白岭桃树港,26日晚在白岭农民引导下,遭到川军第20军杨汉域部133师、134师阻击,日军大败。战后,杨汉域在苦竹岭大石上镌下“蜀人杨汉域率精兵五千大破倭寇于此”;10月,国民革命军第19和30集团军击退自奉新窜扰本县的日军106师团;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一股侵入三都,国民革命军第30集团军出兵击退;1944年5月中旬,日军一股侵入白岭、大桥一带,国民革命军驻路口某团夜袭桃树,击败日军。
义举浩浩的修水。据旧志载:“忠节凛凛,仁义蔼然,宁前后不仅山谷一人。”修水人民素有刚直正义,舍身为公,爱国爱民之传统。五代十国时期分宁县令黄瞻,在水旱灾年与邻境互济粮食,使吴楚边境居民不相侵凌。康熙五十五年(1716)四月末,洪水暴发、旋复大旱,田地绝收,知府张恺申请恤灾银960两,并准免以前欠赋。清代群众乐捐建桥230座,人行路20余条。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人民组织了县区乡村四级拥护红军委员会,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1927年到1932年间参军人数约3600人。自发组织老年慰问队、青年担架队、运输队、妇女洗衣补衣队、少年宣传队、儿童扫地队等。1932年,东港乡老年人每人做草鞋5双,妇女每2人做布鞋1双支援红军,有的主动炒爆米花给赤卫队做干粮。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1月,县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1950年10月,全县掀起“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群众运动。志愿军参军青年4000多人,群众赠送志愿军慰问群鞋6000余双,捐款28亿元,可购“人民号”战斗机一架。建国后尤其是80年代,乐做好事者日益增多,1984年全县有学雷锋做好事小组295个,青年服务队198支。村邻之间团结互助,遇人喜庆互相祝贺,遇有灾丧群起帮助,修建房屋帮工赠物,播种收割互助协作。
义节昭昭的修水。“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义气、气节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南宋民族英雄余玠受皇帝召见时,立下“愿假十年,手挈全蜀地还于朝”的誓言,一年克敌36次,令蒙军闻玠色变。“玠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父母。”德佑元年(1275),元兵入分宁,县人黄介面颈中十九箭不为所动,身如刺猬,战死于龙安山。明周季麟、周季凤兄弟在甘肃、湖广宣德政、施威武,哥哥降服吐鲁番速擅王,使甘肃边境安宁,弟体恤民情,士民称“有西汉贤臣汲黯的高风”。咸丰三年(1853年)陈宝箴回乡办团练,协助湘军将领席宝田大败太平天国。他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后痛哭流泪,遥见圆明园火光,击案痛哭、震惊四座。咸丰五年(1855)四月,太平军丞相钟廷暄攻占州城,知州叶济英全家投爱莲池溺死。1921年端午,35岁的红军地下联络员胡爱英和11岁的儿子被捕,面对酷刑甚至杀子威胁仍不动摇,最终母子大义凛然走向刑场,高呼:“红军万岁!”1929年,余经邦为革命理想忍痛用硫酸点面、烧成麻脸,躲避敌人悬赏通缉;1930年5月,甘特吾父母因避害出逃、死于异乡,他寄信勉励妻子:“不畏敌人凶,怕死不革命;献出全家血,要换全国红。”1937年京津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85岁的陈老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忧愤西去;1941年底,日兵占领香港后陈寅恪立即离职闲居,不论是出重金委办东方文学院,还是聘请到沦陷区授课,他都严词拒绝:“我岂肯为侵略我国的敌人服务!”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多次电促他去港台工作,他愤然说:“台湾我不去,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我也不去,愿留在国内。”
义学佼佼的修水。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一个人的家国情怀、英雄情结和民族情愫,都要从后天的教育中取得。旧志载“豫章学家,分宁最盛。”本县自宋至清先后建书院25所,宋代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北宋景佑三年(1036),哲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担任分宁主簿后,亲自创办了最早的濂溪书院。清雍正三年(1725),贡生陈昌年独资重建学宫大成殿。乾隆二十四年万来英献水田66亩建成孝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怀远(客籍)人捐资创建梯云书院。同治元年(1862),乡人捐款建高峰书院。四年,知州邓国恩倡建凤巘书院于城北凤凰山下。宋、元、明、清登进士第者201人,中举者317人。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兵部尚书莫祯,清代礼部尚书万承风,近代诗人陈三立,特别是黄庭坚故里双井村,北宋一代中进士48人,无不出自书院培养。民国时期,全县有私塾409所。1925年春,工人徐光华等在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堂创办平民夜校,传播革命理论。自1926年至1985年,全县出国留学生30人,其中白岭籍11人,占37%。1945年春,县人樊士英筹资建本县第一所民办学校——仁义中学。解放后,百姓踊跃参与集资办学,1984年,农村每人集资1∽5元,机关单位与职工10元,工商户和蔬菜队每户12元,共集资186万元,建成校舍8000平方米。
义曲袅袅的修水。“观戏如读书”。千百年来,戏曲作为礼乐教化的基本载体,被称作“高台教化”,具有寓教于乐、劝善惩恶等特点。发源于修水的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据史志记载:修水大戏不断,每于农历八月,便要举行大型的赛会演戏。宁河戏的故事取材,大多改编自诗书经史演义稗说,“所演之剧多关于忠臣、孝子、烈女、贤妇的故事,感化人心的力量颇大。”而这些其实就是民间版的历史教科书、价值指挥棒。比如《穆桂英挂帅》《李逵探母》《花木兰》《目连救母》等等,无不以“劝之以善,诫之以恶”为教化宗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熏陶着修江人民的心灵,滋养着义士的品格和英雄的气概。
也正是因为这股“义”气,让修水变得愈加意气风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