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想放飞阳光路道德浇开文明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开设中小学品评课,设立留守学生关爱之家,建设乡村少年宫,深化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办好家长函授学校……”这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举措,让永修县关爱未成年人幸福成长的教育生态鲜活而灵动,育人环境浓醇而厚重。

近年来,永修县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德育思路、优化德育过程、开展道德实践,积极培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放飞梦想的阳光路上,道德文明之花遍开校园。

“一校一品”重传承

“三(1)班张思怡小朋友学习刻苦,工作有耐心,表现突出,获得了道德金卡,在‘校园明星’评比中被评为‘储蓄明星’……”这是梅棠中心小学全校年度表彰会上老师宣读表彰决定的一幕。梅棠中心小学围绕提炼当地在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样式雷”文化,开展传承“样式雷”文化“金色童年储蓄活动”,学生当“储户”,好习惯、好技能、好梦想是“资金”,把学生在文明、学习、运动、生活、思想等方面的表现物化为“道德币”,使评价实体化,“储蓄明星”在校园中群星闪耀。

围绕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永修县注重结合地域特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在校史、校训、校风的内涵挖掘中,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精良的师资队伍、创建独特的办学品牌,通过加强红色基因、生态文明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感受赣鄱文化魅力之美的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一批书香校园脱颖而出,特色校园百花竞妍。如永修三中开展的“五报感恩”(身心健康、平安快乐报父母;勤奋学习、严守校规报师长;团结友善、相互帮助报朋友;爱护公物、文明守法报社会;品学兼优、立志成才报祖国)教育,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高度肯定;吴城中学依托国家级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以保护世界珍禽白鹤为主题的生态教育,开发校本教材,组织实践活动,荣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建昌小学在县林业局支持下,投入60万元建成了永修森林湿地博物馆,运用实物、标本、图表、模型、电光、多媒体等手段,让青少年了解森林、保护湿地、珍惜自然,成为生态教育的大课堂;三角中心小学开展以“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心智;涂埠中心小学开展“阅读中外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一校一品”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梅棠中心小学、三角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县二中编排的“船工号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育之舟破浪行

“我认为丁伟同学在注意安全方面还有改进的地方,上个周末我看见他骑自行车带人了”“我在这段时间的表现里,在勤思好学方面做到了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认真复习,还有注意安全方面老师和同学们都教育了我,我下次一定要改正过来。”这是新城小学五(1)班在周一下午最后一节品评课上,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场景。

学生的道德品行评定从过去的定性评价到现在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是永修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整改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为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永修县以道德评价为抓手,以自我教育为目的,县教育行政部门编印了地方教材《小学生(中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评定手册》,涉及文明守纪等八个方面,共六十四条,有内容,可定性,好操作,在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3∽9年级每两周开设一节品评课,纳入地方课程,发掘样本教材,采取“个人评、小组评、大组评、全班评”的形式,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健全德育网络。永修县注重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三级三线”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即“校长室——中层处室——年级组”的三级管理,“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处——班主任;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教师”三条主线,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德育链,特别是学校德育处的设立,使学校德育工作责任层层压实。建立健全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乡镇和学校都成立了关工委,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函授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德育途径。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自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积极开展集中性、传统性、实践性教育活动,集中性教育活动如“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读书、“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主题教育、“我的青(少)年梦”主题征文、“童心向党·筑梦家乡”红领巾小小讲解员评比、“敬母、爱母、颂母、孝母”征文比赛、“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等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围绕《一年中的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教育活动表》开展如学雷锋活动月、清明网上祭扫、全国助残日、安全教育日、庆祝“六一”儿童节、“红领巾井冈行”等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城乡儿童手拉手、“爱鸟护鸟”行动以及城区学校“建设美好家园同创宜居永修”城市创建活动等。寓德育于各项制度之中,因校制宜用规章制度落实德育常规,如国旗下的讲话、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制度。寓德育于学校环境建设之中,利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时机,加大对校园环境创设和德育阵地建设的投入,“让每面墙壁能说话”,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

德育整体改革的实施,让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乘帆远航,全县有12所学校创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去年以来有20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德育竞赛活动中获奖,2所学校被授予“江西省文明校园”,3所学校被授予“九江市文明校园”,11所学校被评为永修县“文明单位”和首届“文明校园”。县一中罗恺同学被评为九江市首届“最美十佳美德少年”。

阵地建设结硕果

在云山佛光如悦小学,一群孩子正围在航模老师刘磊身边观看人机航拍、航模拉烟表演,40名低年级的同学们在上一课别开生面的足球体验课。“圆一个科技微心愿”主题活动,让山区的留守孩子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魅力,这是永修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年度“圆一个微心愿·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

近几年来,永修县十分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在校外教育、少年宫建设和少先队建设等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培养、特长延伸等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校外教育平台广阔。在投入1200万元建设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后,近年来又累计投入480万元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先后与县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及部分乡镇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校外活动进校园,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艺术素养。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圆梦蒲公英圆一个微心愿”系列活动,“圆梦蒲公英 绿色红色古色”主题教育活动,“城乡手拉手农村留守儿童看县城进军营”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搞好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的科技文体活动,又搞好特长生的培训提高活动,如2016年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宁波启迹足球俱乐部合作,在10所学校开办足球普及课,推广校园足球运动。坚持学习和娱乐相结合,突出校外教育的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寓教于乐,办成乐园,如2015年与江西省科技馆联合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巡回活动,多次聘请江西省航模协会会员到农村学校送教指导。全县校外教育富有成效,近3年来选派的学员在省、市各类校外大赛夺得金奖15个、银奖67个、铜奖120个,2015年获得省级活动组织奖。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方兴未艾。从2011年起,在中央、江西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的扶持下,先后在艾城、滩溪、三角、涂埠、九合、三溪桥中心小学建成农村学校少年宫6所。相继投入200万元实施新建改造艾城、滩溪、三角中心小学教学楼,艾城、三角中心小学标准田径运动场,艾城中心小学学生食堂等项目,新建改造面积3000平方米。依托校园校舍师资、校外德育基地等资源,6所农村学校少年宫举办音乐、书法、美术、剪纸、航模兴趣特长班6个,培育专业师资12名,开展培训等各类活动100余次,参与学员6000人次,共有300人次学员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

团队阵地示范引领。在学校普遍建好“四室”(荣誉室、队室(团员活动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两岗”(小学红领巾监督岗,中学文明礼貌监督岗)、“一站”(校园广播站)。将团队活动纳入课程,组织“我爱少先队”系列竞赛,举办学校鼓号队比赛,开展少先队优质活动课评比,按期组织入队入团仪式等。目前,全县学校少先队和团组织实现了100%全覆盖,先后创评全县少先队标准化队室14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45个,艾城中心小学被授予“江西省少先队示范学校”,33名教师获得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