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奥诊所,江湖人称“老赖”。那是因为关系医院医技水平的各类评选中,无论以美国还是全世界为范围,梅奥诊所几乎总是“赖”在前五名。如果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一家最好的医院,梅奥诊所大概率被最多的人支持。
这样的皇冠级医院在方方面面引人注目。工作于其中的医生们的收入,无疑是关注重点之一。
在梅奥诊所,说到收入,工作人员们是“吃大锅饭”。即参考市场平均水平,确定不同职位的薪酬标准。在此职位上工作,就拿这一标准的薪酬。科学院院士也好,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也好,职位相同,理论上说也待遇相同。这待遇既不跟门诊量、手术量、业务收入挂钩,也不跟科研成果挂钩,旱涝保收,不缺不溢。之所以强调理论,就是在梅奥诊所,特别是对于“菜鸟新人”,也设定了阶梯。参照国内的惯常说法,即“菜鸟新人”有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依据其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在6年时间里,按既定标准打折发放薪酬,越往后一年越发得多。到第6年,开始按标准全额发放。
梅奥诊所的“大锅饭”是市场主体在自由选择机制框架内的自主选择,没有改变自由选择机制本身。具体个人不能接受这种分配办法,可以不进入梅奥诊所工作,或进入后辞职。
我个人这样看:医院在分配方面实行“大锅饭”,与行业特点有最大关系。即医疗服务应是高度规范、严谨的行业。科学院院士也好,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也罢,但凡是合格的医生,在处理绝大多数病例时,无论介入方式或者用药都不会有大的区别。但凡制度严格、交流渠道通畅,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技术能力远胜同辈合格医生的“神医”;无论集思广益或个人突破促生的医疗技术进步,一旦经严格检测为有效,可以且必须迅速推广、普及,不可能别人学不会。
这几年来,国人熟悉了“分级诊疗”一词。即有病先找家庭医生、在社区医院治疗,如果家庭医生、社区医院处理不了,就去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不能越级,否则降低报销比例。这据说是与国际接轨。但据说而已,不是真的。在制度层面上,国外的医生、医院根本不分级,哪来什么“分级诊疗”?在运行较为完善的国家里,一般民众之所以信任家庭医生、社区医院,是因为后者的医技水平与梅奥诊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且费用相对便宜得多。梅奥诊所等之所以能处理疑难杂症,首先因为他是综合性医院,众多不同科室的专业医生集中,能有效展开合作。且“大锅饭”制,医生与医生之间平等,显然更有利于合作交流。
如果我们尊重医疗行业的特点,必须承认因各种因素导致,国内医生行业的从业门槛过低,整体医技能力较弱。尤其在基层医院,相当部分医生能力特别弱。严格一点说,甚至完全不合格。如我在医院的这个月,就有2个“糖尿足”病人因基层医生处理不当,最后在三甲医院截肢,一个病人截掉了两个脚趾,一个病人从大腿处截。糖尿病衍生其他问题,在医学上并不难判断,竟搞到了这个样子。
各级政府自然应从制度的方方面面促进基层医技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在持续投入、强化的基础上静待市场自行调节,而不能急功近利,在基层医技水平还非常薄弱的当下,以克扣报销比例为主要手段,强推“分级诊疗”,搞什么“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那无异于谋财害命。
在医技水平与国际接轨、整体合格后,尤其是政策性科研体制与公立医院运行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废除等级制度,医生就是医生,不要在医生之间设定森严的等级;更不能不断强化专家收费制度、院士特别基金等,这绝不是尊重知识,而是违背科学规律,是以“官本位”思维管理医学研究、医技服务。
市场或多或少是迷信权威的。梅奥诊所的医生脱离“大锅饭”体系,确有可能经市场竞争获得更高收入。然而,多年来,梅奥诊所的医生流失率一直不超过2%。钱多当然不是坏事,但太多了也不一定有实际意义。梅奥诊所参考市场平均水平确定的薪酬标准绝不低。薪酬体面而能专心医疗服务、医学研究,夫复何求?因铜板而不得开心颜,吾不为也。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一种解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