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轻如羽读闲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到达武汉的时候天气有点闷热。黄鹤楼、归元寺、江汉路步行街等早已熟悉,不想去了。办完事后,在母校武大和东湖转了转,然后喝了点小酒就返回了宾馆。幸好,身边带着几本闲书,正好可以静心阅读。

喜欢读闲书,特别是独自在异乡时。可这次随身带的不是武侠书,而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看这书将那惊心动魄的一帘噩梦,捣碎、研细,铺落一地,浮躁的思绪,渐静。

沈复一生游离于功名之外,洒脱飘逸。他因一本至情至性的《浮生六记》而被人铭记。书中记叙了他与妻陈芸娘饮食起居、山水风月、花木虫草的夫妻生活,情真意切,天然雕饰,令人羡慕。

喜欢《浮生六记》,由于其中有太多的诗情画意,眷眷地恋着一份极致的气韵,缠绵婉约着恒久的灵魂。

还有两本,自然是常不离身的《唐宋诗词选》。一厥宋词,一首唐诗,在碧波潋滟中流转;一弯黛眉,一袭水袖,在风来尘往里飘舞。寻觅古人的淡然心境,一支玉笛吹散唐风,吹落宋韵;一把古筝弹落风尘,拨动水韵。

我喜欢读闲书。由于在读的时候,心底就似乎有一片安和宁静的桃源,有一份黑暗挣扎中的慰藉,有一种山穷水尽处的柳暗花明。

当然,我所说的闲书,是指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以外的书。闲书,既有大家手笔,亦有百姓物语,无一例外,读来皆能洞察世俗百事,体味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尽享素净之美。每每觉得心累时,我就栖息在闲书中,过着桃源人的生活。

记得池莉在她的《买酒记》一文的开头说:“我最敬畏的物事有一种,便是闲书。”当然,她所说的“闲书”,绝不是无聊闲扯的书,而是那种“笔痴”文人身闲心闲岁月闲时将日子信手拈来而成、清静自然的“真正的闲书”。

闲时读闲书,是人生一大享受。读闲书的快感,池莉也作了精妙的描写:“拿到真正的闲书,翻翻,心里霍然爽快通透,便不知不觉手把了书,一页两页,太阳西沉了也不知觉,入夜深了也不知觉,有时候竟然也无多的话,却似有点点滴滴的露珠,凉凉爽爽地滴在了心里,浸润开来,往血液里渗透,慢慢化作了自己个人的脾气与性状。”

读池莉的这些话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微笑,那种手把了书一页两页翻看,不知日头西移不知夜灯阑珊的痴迷和沉醉,是何等的相近。

可惜,脚步总是很匆忙,悠闲读几页闲书的日子不多,只能零零碎碎地赏读。经常随手买了许多不期然邂逅的闲书,堆在案几床头,忙完手头的事,坐下品一杯香茗,抽一支香烟,听一曲天籁,随手翻看几页,甚至有时就是半侧着身子倚在阳台围墙上,或是斜斜地靠在床头半歪着身子看,虽则站没站样坐无坐相,但那种从容那份悠闲,却是妙不可言的。

我所谓的“闲书”,指的是那些与本职工作不太搭界、没直接关联的书。“闲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闲书”的内容无需经典,不求深奥,平静如水亦可,引人入胜亦可,意味隽永更佳。清新隽永的诗歌、妙笔生花的散文、跌宕起伏的小说、天马行空的游记、传播最新资讯的报纸杂志,都是“闲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读闲书的。刘心武在《素书之美》中,写到他年轻时读屠格涅夫的《罗亭》,就用了非常素净的文字回忆坐在窗下读书的那一幅青春读书图:“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椅边小桌上放一杯白水,用毫无装饰的玻璃杯盛着,时不时呷一口凉白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人怀素净之心,书蕴素净之美,字溢素净之光,这样读闲书,真是把读书的乐趣享受到极致。

读闲书,是一种无上的精神享受,惬意至极。可以俯仰坐卧任由之,精读泛读随其便;可以过目不忘,可以阅过即逝;可以感悟书中之精髓,也可以掠文章皮毛而越过……人与书俱闲,书与人俱醉。

读闲书其实不需要太讲究,随手抓来一本,便可进入读书的境界。大凡古人读书讲究“红袖添香夜读书”,追求也只是一种意境罢了。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说过:“任何时间皆可读书,不需桌椅用具,不需约定时间地点”,许多时候,随心地阅读,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外,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刚步入社会不久时,踏上了一次孤独的旅途,独自乘坐火车南去。夜幕降临,空荡荡的车厢内亮起了昏黄的灯。乘客只剩几个人了,我却浑然不觉,依然沉醉在书海世界里,偶尔托着腮帮盯着黑黝黝的窗外微笑。一个乘务员模样的小姑娘坐到了我的对面,眨巴着一双好奇的大眼说:“你一定是在看很有趣的书。”我一愣,问:“为什么?”小姑娘说:“由于你时不时地看着我傻笑,一定很有趣。”她随手从随身带的包里拿起书名一看,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翻开的那一页,有一首小诗: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刚参加“革命”那几年,正是对爱情布满憧憬的年龄,我羡慕三毛与荷西情深意笃的爱情,渴望能如他们一般,与相爱的人娇嗔打闹,相伴走天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伴我度过了沉闷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也正是那个时候,浪漫、婉约、凄美的爱情小说或散文固执地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里。

还有一次,在宾馆吃早餐时和一位小姑娘正好同桌。小姑娘长得清清秀秀,性格开朗,口才不错,想来也是爱读闲书之人,边吃边闲聊,爽性与我聊起了三毛与荷西,聊起了她看的闲书。但她显然不是我的对手,我学的是图书情报学专业,相对于她,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涉读各种闲书。我怕她说我是浅薄之人,故意避开她读过的书不谈,不谈言情不谈玄武,却谈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谈巴金,老舍、郁达夫……小姑娘瞠目结舌,她想不到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大叔脑海中,装着这么多她所不知道的东西。待我卖弄够了,她真诚地说:“原来我竟是班门弄斧了。”那一次偶遇,因为我的卖弄,因为小姑娘的真诚,我们结下了一段非常素净的友谊。后来,我们还偶尔有短信交流(因为我一直用的是老人机,不会玩微信),谈读书,写文字。可以说,是读闲书的爱好,让我们成为真诚的朋友。直至今日,因为喜读闲书,有了感想便有诉诸笔端的冲动,也因为这个缘故,结交了不少有共同兴趣的朋友,这算是人生的一大收获。

说起我读闲书,还有我父亲的功劳。父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九江师范的毕业生,在当时可谓了不起的知识分子,家里当然就藏了不少书。我读的第一本最“带劲”的课外书是《水浒传》,是在乡下上小学三年级时,从父亲的一大摞藏书中找到的,一读之下,欲罢不能。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我的班主任田老师,一次他批阅我的一篇作文,见到许多少见的古典句式以及一些优美的词汇时,十分的惊奇,问起我读过什么书,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讨论起毛泽东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其实,我真正读闲书的兴趣,是在父亲的简易书柜里培养起来的。父亲留下的书柜,除了他教学专业方面的书籍,最多的,便是文学方面的闲书了,大部头的不少,闲散的杂文也有。少年时代,就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的著作读起,再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到托尔斯泰之类的大家之作。长大后,我也仍经常去淘父亲的书柜,每淘到一本喜欢的闲书,便废寝忘食地读,半夜三更点着煤油灯夜读。到如今,我看着一本本书籍,总是会想起我英俊、博学的父亲。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身处闹世,我不得不歆羡古人闲雅的生活,更向往古人散淡的心情。如此,读闲书的日子,是充实而快乐的,真正的闲书里的精髓,会顺着你的思想融入到血脉,化为你的脾性和气质。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确实,读闲书是不需要字字推敲的,但每有会意,却很容易到达废寝忘食的境界,如痴如醉,甚至于手舞足蹈,有时就像个疯子。

就像我现在看着沈复的《浮生六记》,读着唐诗宋词,便有如痴如醉的感觉,脑子里竟然没来由地想起了元曲——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次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每读此段,便不忍释卷。

有人曾问形单影只时的我:“你喜欢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对这一类问题,实在没心机回答,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对天长地久进行定义。

也许,元好问的《摸鱼儿》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双飞客”相依为命、相濡以沫、难以割舍的、万古长存的一往情深,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所谓的“天长地久”,就应该如此及《浮生六记》中所描写的那样吧。

古人说“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一个人的灵魂需要你的阅读,你却不知,这最可怕。人的一生何其有限,真正的好书你能读几本呢?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禁劣书,时常读,处处读。这样,你的灵魂才会有翅膀,才会更快地到达你想去的彼岸。

书籍作为文明的标志,承载了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读哲学书,与万物思辨;读历史书;以史来明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使我们成为前人精神的继承者。

高洪波先生在谈及读闲书的时候,如此谈道:“读闲书,一是确实自己有闲,要身闲心闲,有闲工夫才成;另外所读的应确实是闲书。”而今,快节奏的拥挤时代里,好多人不要说“身闲心闲”的“闲工夫”,就是平日里能否稍微挤出些许时间都是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然而,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和社会,众人都在高速的向成功攀近。写书人为名利而写,读书人为功利而读。书籍,哪得一方净土。有时,我也彷徨过,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兴趣。因为,我感觉自己是个有情趣的人。

闲书中我尤爱唐诗宋词,因为这里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浑,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静穆,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悠远;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净,也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凄迷……放身世外,静阅风云,浸润在这样的意境当中不时涌起一阵阵快感,那种快感如盛夏的紫丁香,脉脉袭来,芳香如歌,绕梁三日,余韵不绝。

唐代诗人李涉诗云:“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啊,在当今急匆匆的社会中,“闲”读书,读“闲”书,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份宁静和轻松,将会带结我生命最纯真的愉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