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提升了九江市文化馆全体干部职工对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信心,坚定了文化馆人践行服务理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决心。我们将把对报告的学习和领会转化成一种文化的自豪和自觉,转化成勇于探索、不忘初心、不畏险阻的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独具“九江特色”的公共文化惠民服务道路。
创造阵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乡镇基层文化站,是离群众家门口最近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我市在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站的建设,全市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2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735个。九江市文化馆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一指导思想,着手实施“基层文化活动基地建设”工程。近日,位于都昌大沙镇黄香村的“基层文化活动基地”举行了简朴的揭牌仪式,村里男女老少个个喜笑颜开。村民们高兴地说:“跳广场舞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我们就有信心参加县里的比赛了。”
市文化馆计划完成30个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的设立,建立一个资源整合和配置体系,将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更多基层点,覆盖到本市更多地区,惠及更多群体,从而增强基层文化活跃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力地推动九江市文化服务均衡和充分发展。
创作精品讲好九江文化的自信故事“好戏连台”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是十九大报告对文艺创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沐浴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市文化馆干部职工将责任和使命担当在肩,以“两手抓”的服务意识,将专业价值和才华投入到繁荣九江的文艺创作当中。
值周敦颐先生诞辰1000周年之际,市文化馆和九江市演艺公司共同创作编排大型话剧《濂溪先生》,讲述一代理学大家为官治学的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化自信,讲好九江故事,彰显九江精神,起到“标杆性”的引领示范作用。2018年,市文化馆还将启动“让乡村孩子看戏”大型公益巡演,将本土创作生产的儿童剧——《寻找》的舞台,搬到偏远乡村,点亮乡村孩子的看戏梦想。2019年是祖国诞辰70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和伟大的时刻,市文化馆和市演艺公司未雨绸缪,立足九江丰沃的文化土壤,制定创作《青腔韵》《家国义门陈》《大运鄱湖》等大型剧目的计划,开发“九江水土”系列小戏小品小剧,以实际行动全方位展现九江的文化自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国家献礼。
创新转化让无言的非遗文化“温润心灵”
九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省级52个,市级9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江西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这个论述,对于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市文化馆将充分依托“非遗中心展馆”这一载体,策划和设计一系列有关非遗的创意工作,激活非遗实用价值。立足九江各县(市、)区)各类非遗资源,如星子金星砚和瑞昌竹编,“彭郎的故事”和“杏林春暖”等,开发文创产品,生动地、艺术地呈现出来。为了更好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九江非遗保护中心将携手“益启公益”,开设“非遗手工课堂”,走进社区、学校,无偿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感受和品悟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让无言的非遗文化悄悄地温润着市民的心灵。采取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弘扬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的时代,赐予了我们文化工作者抒发情怀、实现梦想的机遇;新的起点,赋予了我们文化工作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伟大梦想的征途中,九江市文化馆人,一定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辞责任,不负重托,砥砺前行,克难奋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展现九江文化工作者的人文风采;以坚定的文化信仰,谱写文化惠民服务的新篇章。(作者单位:市文化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