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实现公众安全感连续五年上升,社会治安实现了五个未发生目标。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目标考评三类县综合先进;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考评前三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先进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宜居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县、中华生态文明茶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修水县紧紧围绕“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实现绿色崛起、同步全面小康”的总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首要任务,坚持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扎实开展重大项目落实年活动,迈出了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的铿锵步伐: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6.55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45.4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4.01亿元上升到21.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86.12亿元上升到1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47亿元上升到5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24元,年均增幅达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96元,年均增幅达19.2%。
一组组漂亮的数字,一张张完美的成绩单,无不彰显着该县进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修水县正是按照十九大的部署,立足精准脱贫、依托工业经济、打造精品旅游,实现全面发展。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2年以来,修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0.3亿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4.78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19.87%下降至2016年底的7.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186元增加到2016年的8496元,翻了一倍多。从2013年起开展了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已在15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共计4521户18202人受益。
围绕“两不愁”要求,修水县调整完善产业、就业和兜底保障相关政策,确保所有贫困对象享受政策全覆盖。做到产业政策更优,将21类产业纳入奖补范围。就业政策更广,对贫困户实行“三免费一支持一补助”,即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创业培训,创业贷款支持,对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园区企业给予用工补助。兜底政策更实,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围绕“三保障”要求,调整完善教育、健康和住房安全相关政策。教育扶贫全覆盖,在原有“五个全覆盖”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实现贫困户的孩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学杂费全保障,确保就读中专、大专院校(含研究生)学费和基本伙食费有保障。健康扶贫更惠民。强化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大病救助、第二次报销等“五道保障线”,确保贫困患者可报费用年度个人自负不超过2000元;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给予2000元/人/年的困难补助。住房安全有保障。采取五种方式保障住房安全。纳入全省“十三五”搬迁规划的对象,到县城园区、集镇、中心村、行政村安置的,建档立卡对象补助20000元/人,同步搬迁人口补助8000元/人。实施危房重建。对没有实施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旧房户或无房户,全部纳入危旧房改造补助范围。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修水县深入推进“新工业十年行动”和“重大项目落实年”活动,努力做好“招”的文章、搭实“落”的平台、舞活“推”的机制、优化“服”的质量,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着力从领导力度、产业布局、园区投入、资金扶持、考核奖励等方面制定新举措,推进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矿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壮大。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180.83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364.3亿元,五年翻了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3.7亿元增加到75.2亿元,利税总额由31.74亿元上升到62.14亿元,五年翻了近两番。同时,修水产业聚集发展壮大、招商选资质效提升、帮扶企业取得实效、园区平台有力夯实。五年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47亿元,建成面积由5.7平方公里拓展到10.67平方公里,共落户企业177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4亿元。
谋篇布局全域旅游。11月4日,首届中国修水金丝皇菊文化旅游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和游客来到修水赏菊品茗。9月12日,“修江王”第二届赏莲艺术节开幕;3月25日,修水四都首届桃花特色旅游节向游客开放……修水县转变发展思路,依托“红色、绿色、古色、特色”的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前三季度,修水县共接待游客288.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2610.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15.3%。
利用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修水县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该县利用境内留下的红色遗址遗迹,以“秋收起义”为元素,打造上衫苏区首府为主要目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异常火爆,“到上衫当红军去”正在成为该县红色旅游一个独特的符号,“我们在这里可以穿红军服、吃红军饭,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腥风血雨的岁月,在游玩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洗礼。”来自深圳的张先生在参观时这样说。今年11月,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成功入选2017年江西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该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修水县充分利用红色、绿色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绿色经济,脱贫致富之路走得铿锵有力。主要突出以旅游资源和旅游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修水全县已经有45个村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业更好惠及普通百姓。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去年以来,修水县东浒寨景区已投入试运营;仙姑山项目一期水上乐园已开工;投资31亿元的宁州水乡项目,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今年以来,修水县有在建项目12个,总投资达72亿元。该县正努力争取再引进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大景区建设。
到目前为止,修水县有国家4A景区1个,国家3A景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4A级乡村旅游点1个、3A级乡村旅游点4个。
城市面貌发生了新变化。按照“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的中等城市”发展目标和“繁荣良塘区、完善拓展区、改造老城区、提升南城区、构建大修水”的思路,全力打造三省九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中心城市。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50亿元以上,带动社会投资200亿元以上实施重点城建项目385个;中心城区面积由13.7平方公里拓展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3.5万增至23万,城镇化率由34.12%提高到41.68%。
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修水县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30亿元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15550套(户),解决了2.4万人住房困难;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达98.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1.2万人、城镇就业4.3万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