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助学季,爱心攒动撼浔城!一封封求助信,就是一双双贫困学子求助的眼睛,正在企盼着我们伸出援手;全市十几个爱心组织协助本报记者,顶着烈日奔波在各乡镇……这个暑期,又一次爱心行动在我市各地展开。
自本报7月17日再次倡议开展“感恩社会成就梦想”助学活动至今整整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记者接触了不少的贫困家庭,他们的遭遇让我们心痛,他们的处境让我们心酸。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因病致贫,有因学致贫,虽有天灾,也有人祸,但“无知识,无技能”是主要原因。记者根据82份求助申请统计分析,其中53份描述家庭意外变故后,因家庭主要成员“无知识,无技能”因而无力支撑,使家庭长期无法渡过难关。因此,“知识改变命运”就显得尤其具体而迫切,助学也就成为帮助一个家庭摆脱长期贫困的重要支点。
去年本报首次倡议开展“感恩社会成就梦想”助学活动,得到了广东西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积极响应,使我市30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今年该公司再次捐资10万元资助我市贫困大学生。今年暑期本报收到的80多份申请贫困资助的材料,经记者和爱心组织义工们的联合实地核查,绝大部分家庭都属低保户和精准扶贫对象,他们确实需要帮助。但是,我们本次计划资助对象只有30名,意味他们中的大部分无法得到帮助,我们的救助资金有限,我们要作出选择将痛苦而艰难。因此,我们记者在核查过程中将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贫困对象的境况记录整理,分别在今天和明天的九江日报见报,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您的一份爱心,就能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助学行动,期待您的加入!
曹羽杰:从不放弃努力和希望
本报记者 罗大可
已经19岁的曹羽杰,将求助信送到编辑部的时候记者就有些吃惊。一个高中毕业的女生正常条件下已经是成人了,可她却显得特别矮小瘦弱,脸色苍白。她介绍说自己是今年九江二中的高三毕业,被江西师大英语专业录取。但多年前父亲患肝炎,母亲四年前患抑郁症,弟弟发育障碍,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全家多人患病,需要长年医治,致使家庭债台高筑,家里实在是没钱供她上大学了,是同学把九江日报正在启动爱心助学活的消息告诉她的。她想自己不是九江本地人,不一定符合救助条件,但她还是不想弃这次机会。她离开时说:“叔叔,我不是本地户口,我能得到帮助吗?我确实很想上大学,这是可能改变我家现状的唯一机会!”
“珍珠班”里的外来妹
家住上饶市鄱阳县响水滩乡王屋村的曹羽杰同学,是2014年九江二中招收的“珍珠班”学生。据当年负责“珍珠班”招生和担任她高一班主任的邱李华老师介绍,“大联大珍珠班”是九江二中和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合作创办的,招收的都是“家庭特困、成绩特优”的学生,当时在鄱阳县共招了6名。按《珍珠班施行细则》要求,九江二中免除珍珠生高中三年学费和住宿费,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每月补助在校学生餐费和杂费250元。曹羽杰之所以远离家乡来到九江读书,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邱老师当年招生时就去过她家,她父母都患有慢性病,无法劳作,爷爷虽然年过七旬,还是拼命尽量多种些土地,但土地的收入又能有多少呢?如果按正常标准收学杂费,曹羽杰是无法承受的。家里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她妈妈每年都发病,前两年在九江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时自己还去看望过。
曹羽杰高三的班主任肖鑫老师对她也是有着特别深的印象。在肖老师记忆中,她一年四季都穿着校服,一个花季少女,除了校服以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虽然她还是个学生,但显得特别成熟,特别坚强,也很乐观开朗,她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困难和压力。她学习非常用功,平时从不请假,开学后不是大的节假日就不会回家,学习抓得紧是个原因,节约来回费用也是重要原因。
充满爱心的贫困生
肖老师还记得刚接曹羽杰这个班的那年,同学们用鲜花、贺卡等多种方式在教师节那天为老师祝福,曹羽杰那天什么也没有给。但两天后,肖老师收到了曹羽杰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有三四页纸。她在信中将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社会各界给她的帮助一一列举出来并一一道谢,特别是学校和老师对她从学习上到生活上帮助感念在心。所以在教师节,她没有钱给老师买礼物,就给老师写了这封感恩的信。能把这么多年来别人对她的帮助记得一清二楚,并且常怀感恩之心,对一个高中的学生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虽然她自己这么困难,但在力所能及和情况下,她会为他人提供帮助。邱老师说两年前有个同学写过一篇周记,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高一的时候,因天气寒冷,曹羽杰一天下午和另一个同学想去买个保温杯。在路上,曹羽杰发现一对老年夫妇寒风中乞讨,她立即给老人买来热乎乎的包子,另外再给了老人20元钱。此时的她已经没有钱买保温杯了……这一幕让同学感动,所以写进了自己的周记,这一幕让老师感动,所以至今还记得那篇周记。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是紧张的,她点滴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在高考前夕,肖老师清楚地记得,曹羽杰却出人意料要请假。她当时显得很平静,老师却一再探问原因,她才说出弟弟发育不良需要看医生。她带弟弟在医院做完了各种检查,等待结果出来后,又帮弟弟办理好住院手续,才回到了学校。她说这个时候弟弟需要她,家里需要她,人不能没有爱心和亲情。自己的学习时间再紧,也必须去,她是家里唯一有点知识的人,家里有困难不能逃避,应该尽力承担。今年高考一结束,她立即回家去照顾妈妈了。
高考分数出来后,她知道自己上了一本分数线,既高兴又痛苦。家里到哪里去筹集上学的学杂费呢?虽然爸爸说“这是大人考虑的事,你不用管!”爷爷也说“就是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也要送你上学!”她心里明白,家里已经山穷水尽了。于是,她又回到九江,希望自己能在暑期找份事做,赚点学费。最后她在刚开张的万达广场一家甜点店帮忙,约定每小时10元,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左右下班,虽然累,但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可是只做了十多天,因为店里效益不好,被辞退了,工资还只给了一半。
曹羽杰在给本报编辑部求助信中写道:“因为怀揣梦想,所以我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成长和学习;因为怀揣梦想,所以我从不放弃努力和希望。我多么希望在我上学之前,能够筹集到我所需要的上学费用,让我能够完成学业,而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所作为的人,并且有更大的能力将社会各界给我的爱心传递下去!”
吴辉:寒窗学子在坚韧中成长
实习生胡文果本报记者赵岑雨/摄
“这几个小孩都挺会读书的,我非常欣赏他们。”说起自己的孩子,吴辉的父亲显得十分骄傲,在今年的高考中,吴辉以656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录取,“儿子考上了当然是高兴,可接下来的开支怎么办?”他微微皱起眉头,望向窗外,“我们夫妻俩还准备去广东那边打工,为几个孩子赚钱读书。”
寒门学子
吴辉一家来自湖口县张青乡长塘村,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中午12时,吴父把风扇抬到客厅中央打开,拿出一瓶矿泉水过来,“天气热,你解解渴。”正是酷暑时节,吴家的摆摊生意几乎停滞,从儿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夫妻俩就在天天盘算着如何解决学费,“能有你们媒体的帮助,我真的很感激。”
吴辉坐在客厅的饭桌边,汗流浃背。在和记者的对话中,这个被复旦录取的尖子生似乎并不愿意谈论家庭的贫困,倒是对于学习的话题,他显得饶有兴致,“最喜欢的是数学,将来想当电子工程师。”吴家一共3个孩子,大姐在北京体育大学读新闻专业,二姐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读会计专业,而吴辉又比大姐的高考成绩多出100余分,“其实我们从来没强迫孩子必须要多努力的读书。”在吴父看来,吴家能出三个高材生,是顺其自然,“学习上的事我们帮不了,能做的也就是支持鼓励。”
吴家还有一位年逾耄耋的奶奶,加上两位女儿在外读书的开支,经济上已不堪重负。他们夫妻俩早年在珠海打工,推着一辆三轮车,摆地摊卖些蛋糕、手机贴膜之类的小玩意。后来,吴辉回湖口读高一,夫妻俩又搬回湖口,在县城里做着同样的生意。“如果不是孩子读书,我们这些钱也足够吃饱喝足了。”吴父的话既诚实,也十分坚定,“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们完成学业。”
贫困家庭
吴辉从小跟着父母在珠海市长大,“当地的同学确实对我有些异样的眼光。”他说不出“农民工子女”这样的话,但是自己清楚地记得,自打上了初中就有了股较劲的念头,“我学习成绩一定不能落后他们。”他从小成绩优异,在珠海中考时,总分609考出560的高分,已达到珠海一中的分数线,因为户籍问题,转入了湖口一中就读。“看着父母平时忙到很晚,做那些事情,我就想今后不能也过那样的生活,得好好读书。”
于是,吴辉一天比一天更用功地学习,用一次次优异的成绩换回了父母一次次温情而肯定的目光。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更少的父母严厉的管教,更多的是和长辈平和地交流,“我们都把孩子当朋友看,他考得好,我们鼓励他,他也更有动力。”在湖口一中隔壁,有一栋出租楼,吴家三姐弟都在那里的一间阁楼里,渡过了高中生涯,“我们就把床放在那里,尽管睡觉时不会碰到头,但有好几次起床的时候都会磕到。”吴辉父亲回忆,“我们在这一住就住了六年。”去年,吴家位于长塘村的房子岌岌可危,全靠木头支撑才没倒塌,申请危房补贴未果后,吴家决定借钱盖个新房,照吴父的说法就是“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归宿啊”。“盖了新房,加上外面两个孩子,确实负担不起,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债。”
醇厚家风
从珠海回到湖口读书,吴辉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宽松,“在湖口都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但是,自身压力也变得更大,他刚上高一,大姐姐就被高校录取,看着姐姐每日挑灯夜读,吴辉也在铆足了劲用功读书,“会省钱买些参考书来做。”在湖口一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他的成绩从未跌出年级前十。但是,因为心态过于紧张,吴辉在去年第一次高考中发挥失常,虽已过一本分数线27分,但依旧与平时成绩相差甚远。“考前几天都吃不下饭。”吴父如此说。
对于孩子的不甘心,吴父最深有体会,看着孩子每天憔悴的神情,他终于痛下决心,借钱让吴辉去临川复读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辉最终战胜了自己考试时的紧张心态,凭着坚强的个性和不懈的努力,在今年收获了理想的大学和感兴趣的专业。
“我父母在教育上很细致,是用了心的。”在获得成功的今天,吴辉也在心中感受到醇厚的家风给他带来的积极影响。吴家姐弟三人与父母之间形成了“家庭激励学习,学习促进家庭”的良性循环,“两个姐姐平时会给我寄些吃的,放假回来的时候也会和我沟通一些学习方法、经验之类的。”
这个暑假,吴辉在高中班主任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他想在上大学之前尽自己的力量为家里减轻些负担,“每天上3小时的课,补贴些家用”。吴辉的梦想就是成为微电子行业中的佼佼者,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的人。
李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实习生胡文果本报记者谈思宏
瑞昌一中的李朗在今年高考中以592分的成绩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一家人在高兴之余,愁的是几千元的大学学费没有着落,患肺结核的父亲李俊贤因病情加重再一次住进了医院。一门一窗一桌,两张木板床,三个矮板凳,一个组装衣柜,在这间10平米左右的出租屋里,李朗一家三口生活了整整六年。面对家庭的困境,笃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座右铭的李朗坚信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朗一家是瑞昌范镇八都村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李朗父亲在李朗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小时候的李朗也因此很少见到父亲。“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只有我妈边务农边带着我和我姐两个孩子。”他回忆。在李朗读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李朗父亲提着行李回来了,家里也多了时不时的咳嗽声,原来由于长年在灰尘多的环境中工作,李朗父亲已被确诊为尘肺合并结核,本想争取工伤理赔,却因打工厂家太多且无劳动合同而频频败诉。由于疾病的周期性,李朗父亲每年都要住几次院,为了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2015年,他家被选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这给了他们家提供了一些帮助。在李朗今年高考之后,有一个单位给他们家送来了2000元。
对李朗而言,2011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一年,喜是小学毕业后的李朗前往新环境瑞昌五中进一步学习,悲是这一年姐姐出嫁了,家中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父母为了李朗的学习和家中的生计,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家店面,开了一家早餐店,李朗一家就住在这店里面。然而好景不长,早餐店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令李朗父亲的病情加重,李朗母亲也因过度操劳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每至天气潮湿,浑身酸痛难耐,需要经常服药。最终,早餐店关门了。
中考时,李朗以66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瑞昌一中。父母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高中学费担忧,迫于压力,李朗父亲选择外出送外卖补贴家用,但由于身体因素无法每天都工作,微薄的工资也只够用于日常支出。
在今年的高考中,李朗取得了592的高分,其最喜欢的数学考了131分。他说,自己学习的动力除了不忍父母为自己的辛苦付出,还有身边榜样的激励。李朗大伯的儿子自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广州的一家公司上班,凭着积极学习和不懈努力提高了大伯一家的生活水平。“就是想好好学,以后能像堂哥一样。”李朗坚定地说,李朗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次高考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二。
在这些年的学习中,李朗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上课注意老师讲的重点,课后找时间理解,再找几个题目练习并订正错题,多想一些解决方法,再看看哪些题目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决。”李朗并不赞同“题海战术”,“很多题目都是可以用样的方法做出来的,要学会转一反三。”外表清秀的李朗是个阳光的男孩,除了学习,他课余时间喜欢看书和听音乐,以此来调节一下学习上的压力。
暑假了,李朗本想出去做暑期工来减轻一点家庭的压力,但他爸妈却不放心他一个人出去打工,“高中三年学习够辛苦的了,暑假就在家歇歇,多看看书。”父亲对他说:“我一生不求什么,只求你将来过得比我们好。”
“父母深沉的爱时时让我感动,也鼓励我努力读书。我唯一能报答父母的,只能是优异的学习成绩了。”今年九月,李朗就要离开父母,离开这间出租房,他将继续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的一片爱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