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懵”这是学生总结物理难学的一句口头禅。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要学好它却有些困难,但并不是学生所说的那么可怕。作为从事中学物理教学30年的老师,我总觉得学好物理还是有诀窍的。今天把学好物理“八要”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一要学好语文
任何知识总是相通的,世间没有独立于其它学科知识而存在的知识体系。要学好物理,首先要特别强调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物理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既然是文本知识,就要读透文本。只有读透了文本,才能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从应试的功利角度看,要做好一道,首先得审好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语言文字水平高的学生审题能力自然要强一些,他脱开文本后脑海中再现物理情景的清晰度高,这为他宏观把握解题方向是十分有益的;从核心素养的培育上看,在学物理知识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知识生理极限现象”,总感觉自己再努力也不能再提高成绩。如何有效突破这个“瓶颈”?这就得靠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水平高的人,驾驭知识的能力强,感悟能力强,善于从战略高度俯瞰物理学习,并从中领悟突破难关的战术方法。
二要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是从“被兴趣”开始。人只有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奥妙,或体悟到物理知识学习和应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时才会产生“自然兴趣”。要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必须善于观察。在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太多的物理知识,这就要借助人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品,将自己猎获的外界刺激信息导入大脑之中,去思考,去探索。当你感知到大自然神奇的时候,你就闯过了培养物理兴趣的第一关。
激发学习物理兴趣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一定要有较高的情商。人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有可能是偶然的一次成功尝试而激发,但更多是在遇到问题时迸发出求知的欲望而产生的。当人在学习物理时遇到了困难,能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呢?这取决于人的情商。如果放弃,则会远离物理学习;如果愈挫愈勇,则会成功到达彼岸。
三要亲师信道
物理老师常对学生说:“要学好物理有两大法宝,一是自己对物理知识感兴趣;二是喜欢我这个老师。”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物理教材上所呈现的概念和规律,它是最经济的数学模型。老师最核心作用是在拓展概念的外延,推介最有效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这种核心作用是教材这位“无声老师”无法替代的。老师在讲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时,作为学生应该竖起耳朵听,而且要把这“三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节奏必须同步于老师的教学节奏。说通俗点,就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转,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当然我们在强调与老师教学节奏同步时,并不是去否定学生自己学习的独立性,能适应老师教学节奏的学生一定拿走应试中的基本分,成绩肯定不会差。只有那些能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之后,还具有自主学习精神的学生,才能在应试中获取高分。
四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视实验学习,狠抓动手能力培养,这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但中学物理实验表象上均加了“探究”两字,实际课堂上这两个字是被“抹杀”的,往往把做实验变成看实验,变成笔尖下的实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珍惜每次实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实验,一定要熟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这里任何一个流程都不能落下,否则提高实验水平就变成一句空话。
不要局限于学校实验室里做实验,如果我们有探究事物原理兴趣的话,大自然就是赐予我们最好的实验室。
五要温故知新
老子《道德经》中指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为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要想学好物理,就要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入手,把根基打牢。要想打根基,就得反复抓基础训练,通过训练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熟能生巧,应用自如。
在物理学中的确有很多学生望题生畏,生畏的原因有三:一是基础不牢靠;二是训练不得法;三是心理障碍。如何突破物理中的难题,前提当然是要打好基础。有很多学生在做难题时,存在着轻易放弃的念头,等待老师的讲解,老师讲解后也不去消化吸收。上一道难题还未解决,又好高骛远地去做另一道新难题,一次次的挫败,就得出自己永远做不出难题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重复做原题三到四遍,每做一次,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就会提高一次,应用知识解决难题的灵活性就会增加一份,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六要思接千载
物理学是一门关于时空的科学。从时间尺度看,物理学研究的时间上限约为1010S,即宇宙的年龄;时间下限约为10∽25S,即Z0粒子的寿命。时间永远是流逝,但我们不能哀叹“逝者如斯夫”。随着时间迁移,学习物理知识也越积越多。很多学生存在着“单元测试成绩良好,综合检测成绩不行”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串起来,说穿来也就是综合能力还未上台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建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挤出时间复习前期所学知识。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以学习时间为纵轴,经常默记或回忆前期知识,做到在脑海中清晰呈现教材目录,扣准各章节关键知识点,并适度做些综合卷,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一定要懂得:考试就是在比记忆,谁记得多,谁就灵活;谁灵活,谁就考得好。
七要视通万里
从空间度尺看,物理学的最小研究对象的数量级约为10∽15m的微观粒子,最大研究对象的数量级约为1026m∽1027m的宇宙。世界之大,我们不能哀叹自己的渺小。有些学生存在着“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很糟糕”的现象,当然这与“初中物理记忆成分较多,高中物理能力成分多”相关联,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存在两大变化,一是由标量学习过渡到矢量学习;二是由直线运动过渡到曲线运动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对时空关系转换的研究问题,要特别注意时空转换节点,在这个节点上那些物理量是不变的,那些物理量是突变的。把握好了变与不变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明晰了物理学难学的症结。如一个运动情景过渡到另一个物理情景,就要抓住节点上的速度,速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物理量。
从另一个角度看视通万里,就要宏观把握解题方向,做到视野开阔。越是碰到难题,越要回归到知识原点上。有时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要被“高大上”的物理情景所迷惑。如一道高考试题涉及求“东方红号”通信卫星的电磁波传到甘肃省嘉峪关的时间问题,很多同学被这高立意题吓到,放弃了该题。但细细想来,读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了怎样求时间,其实就是一个路程比速度的问题。
八要人文情怀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标。但今天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用”仅停留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用”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教学是在吃前人的成果,享受前人留给我们的荫凉。吃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却没有感恩情怀,活像当下的“啃老族”。这种没有情感的物理学习,会让自己探究能力削弱。因此建议在物理学习中,要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要懂得前人在研究过程所付出的艰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熟悉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物理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后从事与物理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学好物理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培育人的核心素养上,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通过物理学习,我们要继承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明,应用科学方法。有了这些对物理学学习认识的人文情怀和高度,对物理学的学习也就不会缺失激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