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笔者来到绥德产妇坠楼当事医院,独家专访了事发当日下午的值班助产士张帆。医院此前公布的“家属三次拒绝剖宫产”记录中,前两条的记录人均为张帆。她透露,当天她与家属沟通时,并未向家属提议进行剖宫产;她同时解释,她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的“家属拒绝手术”字样只是一种医学上的术语表达。
事情正在起变化。从理性角度看,产妇坠楼只是一起个案。这个个案的确让人痛心,但是个案毕竟是个案,它不该也不能对普遍的人性和稳定的价值观产生致命冲击。所以,面对这样的个案时,首先需要彻底还原真相,在真相得到充分还原的情况下,有责任人的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是按照法律给予定罪,还是遵从道德予以谴责,要看具体情形。只要做到了处罚严厉、反思深刻,也就算实现了个案纠错。很多时候,个案只是个案,个案的发生可能有普遍的背景,也可能只是偶然因素的促成。对于个案,应该理性分析。
遗憾的是,很多个案在一开始就是面目模糊的,真相缺少的;面对这样的个案,人们并不知道具体细节,也就无从判断事件的性质。最后,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就会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进行合理想象——事情应该是这样的,这真是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至于,合理想象的情形是不是事实,又或者在想象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别有用心的信息的干扰,人们不得而知,他们缺少足够的信息去作出准确判断,他们更多时候以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合理想象,并陷入这种合理想象中不能自拔。
甚至,人们在这种合理想象中会放大事件的影响,会产生极端思维,会怀疑一切,包括事实真相和基本的人性、价值观。在孕妇坠楼的舆情反应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形:当医院说,孕妇曾两次向家属下跪请求剖腹产被拒时,舆论立刻陷入了一种极端思维中——人性是险恶的,没有人可以靠得住,你把丈夫当老公,人家可能只是把你当成生育的工具。这种极端的认知,因为一个个案得到了普遍共鸣,人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女人可能只是生育的机器,是死是活根本没有人管。这当然不是普遍的情形,更直接动摇了关于夫妻关系的基本认知,但是舆论就是喜欢这样快意恩仇、直接了当的表达。
很难说极端思维与鼎沸舆情谁在迎合谁。一方面,面对真相模糊的个案,舆情是容易情绪化的,众多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频发,也让人们开始习惯怀疑,并相信人性之恶;另一方面,在看到舆情一点就着时,很多意见的提供者开始喜欢以极端化的思维获得舆情的追捧,这种追捧让表达者最快速地成为舆论中心。在这种相互迎合中,隐藏的逻辑是,极端的思维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让价值观不再纠结;成立的原因是,极端思维更容易捕获价值观对立的群体,更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化,自然也就更容易占领意见市场。
问题是,极端思维带来的结果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以及价值观的撕裂与对立。对于喜欢极端表达的个体而言,他们其实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更愿意所谓的真相可以直接用来说理。所以,在真相模糊时,他们选择性地相信了所谓的真相;并以此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振聋发聩的。结果,在信息的偏听偏信中,更多虚假信息得以传播,更多动摇价值观的观点得以扩散,舆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焦躁、激动、极端。这无疑是危险的,但这并不是极端意见提供者所考虑的,他们从来只在意舆情的鼎沸,而不管舆情是否理性,以及向何处发展,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舆情热点。
无论个案中有着怎样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真相都需要还原,都需要有人去捍卫,这是公共讨论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在公共事件讨论时,也应该放弃和节制煽风点火式的极端思维,毕竟公共事件讨论的目的是举一反三、达成共识,是为了让社会更美好而不是相反。孕妇坠楼事件的讨论,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真相能否顺利还原,讨论能否回归理性,这是判断事件发展的两个基本视角。
(李劭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