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壶”的传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在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的小县城,流传着“三壶”的故事,老辈人谈得津津乐道,年轻人听得很痴迷。“三壶”是指三个姓胡同族同宗同岁的三兄弟:德源、德勤、德彪。他们三人大约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辈从下游平原,乘船逆江而上,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那是清朝末年间的事,一待下来,就是一辈子,以至几代人都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胡德源,跟父亲经商,主要从事茶叶生意,后来做了四年县商会的会长;胡德勤,起初进了中药铺当学徒,后拜名中医为师,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胡德彪,进饭馆当学徒,手艺高,后来成为了一名厨师。少年的时候,人们称他们三人为:大胡、二胡、三胡。尽管他们各自的家道不算富裕,却也是小康之家。

他们十五六岁的时候,离这里不远处的武昌爆发了武装起义,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小县城,三人从大人嘴里听说,当今皇上退位了。很快改朝换代了,民国成立,他们头上的小辫子剪掉了。

接下来的十多年,社会动荡不安,他们为生存拼命地劳作,分别娶妻生子,三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为人处世风格,三人嗜好也不尽相同。大胡,人仗义,正派,主要从事茶叶种植、销售,生意红火,对茶道及茶文化很有研究,烟酒不沾;二胡,医术精湛,做人做事讲究中庸之道,广交天下朋友,三教九流都有来往,却不深交,平时爱喝点小酒,酒量不小;三胡,能说会道,路子广,朋友多,对美食颇有研究,拿手的菜肴吸引四方食客,烟酒都会一点。中年的时候,人们分别送他们:“茶壶”“酒壶”“尿壶”的绰号。

后来,日本侵略军来了,到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百姓遭殃。“三壶”一合计,回家给女丁全部剃了发,穿上男人衣服。一度有人来劝说“茶壶”去当伪商会的会长,他以身体不适而推脱,推了几次,眼看躲不过去,他带着家人逃进了深山,日本人投降后,他才回到县城。人们都赞誉“茶壶”有骨气,不当汉奸,好样的,像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先头部队抵近县城,守城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及民团投诚,人民解放军未费一枪一弹就解放了县城。“茶壶”的大儿子在中学里就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军一到就报名参军随部队南下,一直在部队上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专区行政公署派人来找“茶壶”,起初“茶壶”有点担心,想不明白,忐忑不安,他到了县委县政府大院,两个解放军干部模样的人,找他询问情况,对他很客气,也很有礼貌,问他记不记得二十多年前曾经帮助过两名共产党员逃走的事。他经过仔细回想,有这么回事,是1927年春夏之交,有两个人有杀身之祸,一个姓姜,一个姓吴,是装扮成他茶叶店的伙计,夜里坐运送茶叶的货船脱离险境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执行“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政策,杀了很多人。来人问他是不是还给了每人五块大洋,“茶壶”说给钱的事不记得了。来人告诉他,被他搭救的吴惠明于十年前牺牲在华北抗日战场,另一位叫姜继水,现在华东局任部长,他们这次来是受姜部长委托来找他的,说姜部长很感谢他当年搭救之恩,欢迎他有机会去上海看看。

1955年,小县城也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茶壶”是第一个响应的,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新成立的国营茶厂就是在他原来的茶场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合营后他任职副厂长,负责经营和生产,他对新社会有着无限的热爱。三年后,他因脑溢血不幸去世。他的二儿子和小儿子在厂里做技术工作,也算是子承父业。

“酒壶”在县中医院当医生,本来过着安稳的日子,可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上级下达给县里卫生系统的“右派”名额分配不下去,眼看完不成任务了。县卫生局的领导看中了“酒壶”,医院领导对“酒壶”做了大量说服工作,他在稀里糊涂的状态下答应了,当了“右派”他才知道问题严重了,可是,时已晚矣。这下子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斗争对象,为此,他悔恨一生。

“尿壶”在县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跃进旅社当厨师,干到七十岁才退休,他后期主要是带徒弟,办烹饪班,传授厨艺。他的带的徒弟都很有出息,有几个出了大名。

“文革”爆发后,群众对“酒壶”和“尿壶”进行批斗。说“酒壶”曾为国民党兵治过病,说“尿壶”曾为国民党县太爷做过饭,尽管是无理取闹,可是群众运动一来,纵有千张嘴也无处说理呀。“酒壶”和“尿壶”当起了牛鬼蛇神,挨批挨斗是常事。俩人都为“茶壶”庆幸,走得早,一了百了。“酒壶”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真是害怕极了。一度回老家生活了三年,后来他又回到小县城,自己开了一间中医诊所,求他看病的很多。远道而来的患者,“酒壶”都会格外照顾,到了吃饭的时候就让病人一起吃便饭。俗话说,医生越老越吃香,此话一点儿不假。“酒壶”一辈子给人看病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家里没有人跟他学中医,眼看自己的医术无人继承,他开始把几十年的行医心得体会系统整理一番,有二十多万字,他特意去印刷厂自费打印及装订成册,送给了县卫生局的领导。

“酒壶”和“尿壶”都活到八十多岁,晚年生活很快乐,俩人经常聊起“茶壶”,要是三兄弟都活着该有多好呀。

斗转星移,百年光景瞬间即逝,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胡姓子孙在这座小县城繁衍后代,生活、学习、工作,祖辈的故事时常被人说起。“酒壶”的子孙没有人从事中医的,“尿壶”的后代也没有做厨师开餐馆的。

倒是“茶壶”家,祖业有承。“茶壶”的一位重孙在县城的江心洲经营着一家名号为“百年茶胡”的茶社,生意很好,这里的茶叶闻名世界,各路茶客及茶商都会到这家有着传奇色彩的茶馆来看看。有天晚上,新任姜县长光临茶社,来人自报家门,说太公是本地人,有位胡姓茶商曾经救过太公的命。茶社的主人很激动,紧紧握着新县长的手,感慨万千呀,说自己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