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贱,应该是有着朴素的贫民情怀的。所以明朝的田赋并不高,一般在农民收入的10%以内。纵然在实行惩罚性税收的苏州,税率也不过是20%。之所以在苏州实行惩罚性税收,乃是因为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苏州市民曾帮助张士诚死守城池。于是,在打下苏州城后,朱元璋不仅没收了大户们的田地作为官田,更在这一地区实行惩罚性的税收制度。纵然如此,苏州的税率也没有高到将百姓们逼入绝境的程度。这当然与朱元璋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力量有关。
朱元璋告诫官员们:一定要知足。他于洪武25年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名为《醒贪简要录》,在书中算细帐: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87石大米,一年共1044石。据吴慧先生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朝的一石米,论重量,应该相当于现在的153-155斤。彼时,一石稻谷只能磨出0.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才能磨出1044石米。这大约是873亩田的总产量。其时没有农业机械,一个人终年劳作,也就能耕种15亩田。在辅助力量方面,则每50亩田需要一头牛。也就是说,大约50个农夫使用17头牛劳作一年,自己不吃不喝,将收获全部交给朝廷,才够朝廷给一个一品大员发工资。按品级递减,当时的七品知县月俸7.5石大米,年入相当于5个农夫耕种70多亩田的全部收获。再以10%的平均税率计算,则朝廷为了给一个正一品的官员发工资,需要消耗从8730亩田中征取来的税收。而朝廷从700多亩田中征取来的税收,也才刚刚够给一个知县发工资。按照公务员们的收入应与社会平均收入相匹配,或者能稍稍高于后者,却不能完全脱离后者的现代理念,其实不能说明朝官员的收入低。
朱元璋算细账,越算越怕。维持一个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只是为了养活一个官员,就需要消耗从这么多田地上征取来的税收!尽管国土面积广袤,也终究有限度。更不可能肆意提高税率,以涸泽而渔。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但此一时朱元璋、彼一时朱元璋,换了对自己的子孙,他却是另一个态度。
洪武9年,朱元璋规定诸王、公主的岁禄:亲王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外加各种杂项;公主已受封者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租一千五百石;郡王岁支禄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石及其他杂项。也就是说,供养他一个儿子,仅以米五万石计,就是朝廷从418000亩田里征取来的全部税收。而各种杂项者,即“举凡宗室的婚礼、丧事、造宫、营圹以至于仪仗、校尉、王府官员等等全部开支,都由政府按不同规格支给。”那完全是一个无底洞。这个时候,朱元璋就不想想农民有多么辛苦,甚至具体到挑谷去打谷场需要走多少路,才供养得起这些龙子龙孙了。
后来进行了裁减,在洪武28年,户部重新议定标准:亲王岁赐禄米一万石,郡王二千石,依次递减。但只要是龙子龙孙,最低也有二百石的供给。儿孙越多,所得禄米越多,这是最有效的鼓励生育制度。如庆成王朱钟镒竟有子女94人、孙163人。在洪武年间,宗室人数不过才58人,到万历32年,已经超过了8万人。顾诚先生推测,至明亡时,宗室人数已大约在20万左右。尚在嘉靖年间,在许多省份,扣除上缴中央的部分,省内留存粮的总数,就数量而言,还不足供给宗室禄米的一半。供需矛盾到此种程度,一般官员的俸禄怎么办?军饷怎么办?朝廷的日常运行怎么办?财政因此而陷于崩溃状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朱元璋的整顿吏治,朱元璋的公心,很多人谈。甚至有“剥皮实草”的传闻,即查实官员贪污受贿,不仅处死,而且要剥皮后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置放于衙门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确否不可知,但许多人觉得解气。然而,朱元璋如此厚待宗室,逞一己之私心,将一己之私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却少有人谈。恰因着种种私心的存在,朱元璋的那一点公心,其实意义很微弱。他的朱家子孙可以对社会、民众敲骨吸髓,而其他官员一定要知足,甚至在逻辑上非常可笑。逻辑上已经不通,怎么可能有实际效果?所以,明朝的吏治并不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