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得作文教学具有生命力,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原先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学有所得,便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那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写作行为。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要加以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还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在课内,可以在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哲理性的说理文,或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抒情散文。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领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让学生们把这种兴趣慢慢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模式是由“学生习作,老师批改”构成。其观念和做法是:吹毛求疵→玉中指瑕→多找缺点;精批细改,老师全批全改,学生不改。显然,这种教师讲评的单方面注入式教学,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作文评价,“我教你写,你写我改”,背离了习作教学的规律。那么,改革作文的评价方法,要做到:沙里淘金→多找闪光点;多评少改,评而不改;全体评议全体改,教师指导学生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放手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全体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和讲评作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探索和创举。
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由段到篇,多写读书笔记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写读书笔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写读书笔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利用每周星期二的阅读课,强调每位学生每周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总之,兴趣是创新写作教学的动。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读写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