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上,九江庐山市一13岁少女留“捐器官”遗书后投河自尽身亡。1月10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途离开考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向外跳下,跌落至校外路旁,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11月15日,庐山市庐阳小区初二学生凌晨从六楼跳楼。2015年5月4日,九江市一13岁少年纵身跳下14楼身亡。盘点近几年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无论是九江本地也好,外地其他城市也好,中小学生自杀现象频出的背后,我们都不得不重视这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花季凋零?谁来为频发自杀事件负责?各方又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预防?
家长困惑:青春期孩子心事越来越难猜
“以前我女儿一直很听话很乖巧,现在读高一了,变得喜欢顶撞父母,并且常常做些我们父母明令禁止的事情,如偷看小说、玩手机,而一旦我和他爸发现后进行管教干预,她就变得很烦躁,并且流露出不想活了的念头。”九江的吴女士向九江市心理援助热线求助称,今年过年时她老公发现女儿偷偷买了本近期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小说回来看,一怒之下,把她的书撕了个粉碎,女儿很伤心。后在吴女士的开导下,女儿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以后要好好读书,不看小说,但最后一句“假如我以后没有考上大学,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切后果与他人无关。”的话,让吴女士忧心忡忡,她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孩子这一想自杀的心理倾向。
还有一位孩子上初三的父亲很无奈地说,儿子爱玩网络游戏,寒假时,作业不做,父母和他说话也总是一言不发,有一天,他看他玩游戏玩了三四个小时还没有休息的意思,就强行想把他的手机拿走,没想到儿子居然说:“你不把手机给我,我就去跳楼。”听了这话,这位父亲只得任他去玩游戏了。
对于这些青春期孩子动不动就以死来相威胁的做法,九江市心理援助热线的负责人张伟娟说:“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是人生的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人生的‘危险期’,也是分化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自杀、犯罪等令人揪心事件的易感人群。”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黄金阶段,青少年今后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张伟娟认为,孩子选择自杀或者出现自杀的倾向,主要原因就在于青春期孩子的心事越来越难猜。在孩子遇到他自己不能排解的问题时,缺少及时和必要的沟通,最终只能逼着孩子选择过激的解决方式。当然,有的时候孩子有了不想活的想法,但只是想法,代表他很反感某些情况,不是真的打算去自杀。对于那些有偏执想法的孩子,家长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心迹:我为什么不想活了?
初三女生晓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考得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进入年级前200名的目标,爸妈则每天心急如焚地在她耳边唠叨:“考不到前200名,就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还不努力,真不知道你以后怎么办!”看着自己的成绩,听着父母的唠叨,晓语顿时觉得人生陷入黑暗当中,她在QQ里写了一条“说说”:“真希望就此睡去,不再醒来!”她的一些同学看到这条说说之后纷纷留言劝慰她,让她暂时打消了轻生的想法。
宝贵的生命,绚丽的青春,是什么纵容死亡的阴影轻易地吞噬稚嫩的心灵,使这些中学生有轻率地结束自己如花般生命的想法?深圳市疾控中心曾公布过一份《深圳市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2.1%的受试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
张伟娟告诉记者,在她日常的接诊中,以咨询学生厌学、孩子与父母关系恶劣,中高考焦虑问题居多。总结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咨询,则主要有三大诱因:一是学业压力,二是自身素质,三是社会诱导。
关于学业压力,这是很显然的。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足以让中小学生们感到无比沉重的压力了。过去,只有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可是现在呢,为了上个好高中就必须上个好初中,为了上个好初中就必须上个好小学,为了上个好小学就必须上个好幼儿园……这样倒推的结果,是孩子们从小就要承受学业的压力。
除此外,他们还得上各种特长班学习班,为的是能有各种证书好在将来上好学校时作为筹码。这样一来,孩子们从小就没有多少自己的游戏时间,学乐器,学外语,学奥数,种种这些都让学生们难以承受。
关于自身素质,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难免对他们有点溺爱。从小就受宠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结果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就较差。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可是进入学校后才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和考试成绩的问题,很多孩子的心态就开始失衡了。再加上一些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这才会轻易想到自杀。
关于社会诱导,这一点也是重要因素。关于自杀也有很多的不良文化现象,都在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有资料表明,很多中小学生想到自杀都是“学”会的,而且很可能是故意模仿。如有的明星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自杀时,这本身就是一个榜样的作用,中小学生们很可能因此认为这是解决苦恼的一种良好方式。
专家建议:及早干预防患未然
如何能挽救这些花季少年的生命,让他们打消自杀的想法?张伟娟表示,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及早干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有自杀意向的学生能早发现早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些企图自杀的中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有的甚至受电视剧的影响,认为死了还能穿越。他们之所以自杀,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但更多的孩子不知道也从没想过死对自己和亲人意味着什么。所以,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珍惜生命。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坚定生活的信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尊重生命的价值。
家长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好的亲子关系,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理解沟通,不要逼迫、压制、冷漠等。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所以,家长首先要使孩子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困难。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家务。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有求必应。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要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甚至自杀等。
当前青少年出现这些自杀的行为,除了心灵的冷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抗挫折能力太差,经不起一点痛苦和磨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应该加强生命磨炼的教育。及早地让他们适度经历一些诸如挫折、苦难、打击、逆境等,给他们一些挑战生命极限的心志运动,这样即使到了山穷水尽之境,还可以点起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道路。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方式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缺失。”张伟娟建议对青少年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感恩生活,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预防青少年自杀,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如果家长和学生需要心理方面的专家进行疏导,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0792-8338111。-->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