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予独爱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扫除腻粉呈风骨,退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这是青年鲁迅歌咏莲花风骨的一首诗。“净植”一词典出周敦颐的《爱莲说》。当代中国人,大都是从初中语文课堂上,学到这一千古名篇,而知道周敦颐的。

宋代度正在《周敦颐年谱》中记载,1063年,先生在虔州任通判。五月,作《爱莲说》与朋友互勉。先生为什么对莲花情有独钟呢?让我们先看一看仅有119字的《爱莲说》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那一年,周敦颐47岁,正当壮年。从24岁初任分宁主簿,已宦游23载,饱经人世风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然成熟。

先生一生,勤勉政务,所到之处,皆有善迹,人心悦服。曾在永州为官,离任后,百姓思之,立祠纪念。公务之余,勤究学问,精研孔孟,尤推《易》《老》,兼及佛学。

先生一生,清廉正直,洁身自好。“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题濂溪书堂》),以“廉”字作平生箴言。45岁那年,路过江州,爱庐山景色之悠,在山下溪水旁买田筑屋,作日后移居之打算。病退后,定居濂溪;逝世后,葬于濂溪,后世称其濂溪先生。

先生在《爱莲说》一文中,以菊花的品性、牡丹的品貌,烘托莲花的品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世人树立君子的风范,并以此自砥砺。

《爱莲说》开首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绽放冰雪,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与世无争;竹,修长挺拔、清雅高格;菊,凌霜自行,恬然自处。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古代以花喻人的作品不胜计数,其中最多的就数咏梅。比如陆游,除了著名的《卜算子》外,还有《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等。清代吴淇有《枯梅》诗句:“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那么,先生为何“予独爱莲”呢?莲花除了兼有“四君子”之品德外,更与先生的人生观相契合。

先生笃信孔孟,是儒家的信徒。然孔孟之道,经秦火颠错,汉代经学支离,魏晋玄学颠覆,到南北朝、隋唐,其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地位,为佛教、道教所挤占。不过,儒、释、道三家学术,从魏晋至北宋前期,中经数百年互相激荡、陶冶熔铸,至先生所处时代,已成三教合流之势。先生应世而出,自少信古好义,一生别无所好,朱熹称其“尤乐佳山水”。所到之处,或问佛,或访道,吸释、道二教之精华,而后“反求诸六经”,丰富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莲,花之君子者也。”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功夫。“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先生独爱莲花,理之当然。

且,莲花是佛教的教花,是吉祥、清净的标志。天界讲经堂外灵池中的莲花,经过天界仙水滋润而具灵性。观音菩萨足踏莲花,腾云驾雾,手持净瓶,普度众生。先生两上庐山,游览东林寺和大林寺,与佛门结下不解之缘。在东林寺题壁纪念,在大林寺留诗两首:《游大林寺》和《宿大林寺》。“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表达对方外世界的向往。先生通晓佛学精髓,以《易》学解佛学:“周茂叔谓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卦可了。”

又,先生喜乐山水,《游赤水县龙多山书仙台观壁》诗中有“到官处处须寻胜”句。道家思想对其影响颇深,“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读英真君丹诀》)诗中的希夷,是唐末宋初隐士陈抟的赐号。其将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儒家道德修养以及佛教禅观会归一流,深得先生推崇。据传先生的“太极图”脱胎于陈抟所传“无极图”。

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是佛、道二家清静无为,遗世独立的写照。

先生一生,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又有归隐山林修身养性的情愫。朱熹曾说:“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袖洒落,有仙风道气。”晚年因病退隐濂溪,对友人所说:“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可泽于斯民,必不得已,止未晚也。”

莲花净植于涟漪之上,亭亭玉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既有儒家的君子之风,又具佛、道的清雅之韵,无怪乎“予独爱莲”兮!

悦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