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承载历史还原真实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78岁高龄开始著书,历经四年的辛勤耕耘,经过一年多的认真修改,一部30余万字的传记作品终于面世。30余万文字,相当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给这部书起了一个务实的名字:《耄耋之年忆往事》(以下简称《忆往事》)。此书的作者是我们曾经的老领导张作孚同志。

“耄耋之年”是指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耄耋之年著书立说,而且是在作者视力减退、平时需要依靠放大镜才能阅读的情况下,作者能够写出30余万字的传记作品,这需要何等的坚毅与自信啊!在看完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之后,我内心产生深深的敬仰与震撼。耄耋之年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作孚同志已是四世同堂的老年人,在耄耋之年还能头脑清醒,静心立志,完成这样一部鸿篇的传记文学,取决于他的政治取向与性格所依。读完这部作品,我在深深感动之余还省悟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孚同志是我市文化、教育、宣传和统战部门的老领导。他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党,先后担任过九江地委宣传部干事,德安县委宣传部长,地革委政治部文化组(局)长、教育组(局)长、九江地委宣传部长,1983年10月任市委统战部长,兼任市政协秘书长,1987年当选市政协副主席。1988年12月,在市政协九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市政协第一副主席,兼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

我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认真细读了这部作品。全书以自述与纪实的手法,生动翔实地记叙了作者童年与少年的苦难。走上革命道路后,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的经历。全书通篇展示了一个革命者对党的崇敬、忠诚与热爱,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信仰、朴实坦诚的为人、严谨缜密的思维和踏实果敢的作风。书中穿插了众多的人物素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一些篇章和故事情节跃然纸上,催人泪下。

纵观这部作品,给我们留下哪些思想启迪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起来探讨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与人生真谛。

苦难出身欣然参干

1933年3月,作孚同志出生于庐山区新港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童年和幼年除了苦难之外更有国恨家仇。1938年,日军侵占九江。8月15日,他父亲和祖父驾驶一艘小木船行驶在新港镇蔡家河水域的长江边,碰上一辆从湖口方向开来的鬼子汽车,在一通叫喊之后,残暴的日军开枪将其父亲和祖父打死在小木船上。当年,他年仅3岁的弟弟病死在日本施放的毒气中。一年中,他家有3口人惨死在日本鬼子的暴行中。

他父亲和祖父去世后,一个家失去顶梁柱,生活十分凄苦,那时,作孚同志只有5岁。迫于生计,他母亲只好进九江城区帮人洗衣服,给洋行人家做保姆带孩子,经受了许多苦难。

他有一位贤惠能干的母亲。他母亲没有上过学,从小目不识丁,却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尽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却总是想方设法送他上学读书。母亲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人。因为交不起学费,他多次中断学业。但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读了几年私塾后,终于在新港读至高小毕业。

1949年九江解放,他考取了江西省立九江中学(现为九江一中),一年后因交不起伙食费又转学到九江师范,因为师范生由国家免费提供食宿。1951年,他在九江师范报名参军参干,经组织选定,他到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宣干班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九江地委宣传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承载历史还原真实

传记作品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是传记作品的生命。《忆往事》这部作品记载的是1951年作者参加工作到1993年退居二线这40多年的革命生涯。这40多年正是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年代。从解放初期的土改反霸到城乡社会主义改造,从57年反右、58年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从十年文化大革命到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迁。作品记载的不仅是时间的准确、事件的真实、人物的鲜活,而且是作者用敏锐的视野、文学的手法描绘的一段真真切切的历史。作品就像银线串珍珠一般,将一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串联起来,讲述的是故事,描写的是人物,记录的是真实,承载的是历史。确切地说,《忆往事》不只是时间年代纪录的“大事记”,而是有血有肉、有人物、有事件、有故事、有思想、有分析的往事素描,其中还有很多是毫不掩饰的内心独白和真情表述。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作品,对于研究九江解放以来的历史、文化、教育、宣传和统战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还原真实,以真实纪录达到真情感人,从而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断推向高潮。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型的还原真实,而非虚构型的模拟真实,没有半点牵强附会。求真务实是作孚同志一贯的工作作风和写作风格。

“文革十年”是建国以来的一场灾难,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派政治力量争相竞利。书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了这场“内乱”。作为被称为“阎王殿”的宣传部门在“文革”中首当其冲。“文革”初期,作孚同志只是地委宣传部的一名科长、机关党支部书记,因“文革”中持有保守派观点,被列为宣传部的第三号“当权派”,先是戴高帽、挂牌示众,随之又遭到无情的批斗,但他始终坚定不屈,凛然应对。书中对造反派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对造反派头头可悲下场的披露又大快人心。

“文革”期间即1968年,作者全家作为“五七”大军下放至彭泽县浪溪公社。在下放劳动中,他亲眼目睹了当地县领导为捞取政治资本,在“三查”运动中所炮制的“浪溪”经验,给当地农村带来的灾难。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农民屈打成招,最后搞出一个名叫“反共救国军”的反革命组织,这个组织像滚雪球似的,“反革命”越搞越多,“浪溪经验”在全县以至全省推广。据统计,仅彭泽全县搞出的所谓反革命组织就有30多个,被打成“反革命”的群众达万人之多,200多人被迫害致死。作孚同志的爱人也因反对他们的倒行逆施而伸张正义,被列为清查对象。广大农民的疾苦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呼唤着正义良知,作孚同志和他的爱人因不满“三查”中那种乱揪乱斗,将无辜群众打成反革命的行径,勇于仗义执言,因此而遭到打击和批斗。运动后期,作者参加省、地、县三级工作组进行调查甄别。结果表明,所谓“反共救国军”的反动组织根本不存在,纯属人为制造的冤、假、错案,最后通过一定形式予以平反昭雪。书中关于这次事件的记载和描述感人至深。

《忆往事》这部著作中还记叙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一是1976年开始的筹备和成立江西师院九江分院(即以后的九江师专);二是1978年7月恢复高考制度,做好高考招生工作;三是九江文艺创作的复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庐山恋》、《乡情》、《乡音》等一批优秀电影剧目搬上银幕,九江被誉为“电影文学创作之城”;四是1982年7月1日《九江日报》正式复刊;五是党的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六是宗教寺庙的修缮、重建和对外开放等,这些对九江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都是作孚同志在担任文化、教育组(局)长、市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时,在地、市委的领导下亲力亲为而促成的,其中的努力与甘苦在这部著作中均有详尽的记载。有位哲人说过:“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经历。”还原真实的历史承载必将载入九江的史册。

恪守清贫信念永恒

“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的工作热情。”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作孚同志在地委宣传部门工作多年,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家4口挤住在地委机关大院内一间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内。后来地委机关盖了宿舍楼,才分配了一套60平米的二居室。书中有这样一段自述:“当时的机关比较清廉,社会风气也比较好。宣传部门是清水衙门,除了卖报纸一点小钱,部里没有钱柜,来人待客顶多加一、两个菜,没有宴请,更无条件大吃大喝。文革十年,干部未涨一分钱工资,大家过着艰苦的生活,尽管这样,部里同志都不叫苦。大家团结一致,一心一意努力工作。”“当时风清气正,也必然影响我们这一代人。那时我除了担负宣传部工作外,还兼任地区教育组长。因招生分配问题有人找我办事,并给我送点小礼物。那时送礼,一般只是几斤水果或一两斤糕点。就连这点小礼品,我们都坚辞不肯接受。”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彭泽县有个公社中学扩大招生,教室十分紧张,地区教育组给这个学校拨款,建起了两间大教室。为表感谢,学校送来了一张四方桌和四个凳子。过了10多天,作者找到一辆便车,由他爱人驱车百余里,将桌凳还给了学校。

作孚同志是至今拥有6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从入党的第一天起,他始终牢记党的“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职期间,他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学不懈怠,工不洋磨,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信念是革命者前进的动力之源,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灵魂。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不时为作者的坚定信仰和果敢作为所感动。我想起了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著名诗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文革”十年,对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作者在《忆往事》这部书中坦诚自述:“我与文化大革命同行,经历过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兴起和覆灭,又经历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兴风作浪,倒行逆施,直至灭亡。在前进的道路上,既有暴风骤雨,也有惊雷滚滚,在‘文革’十年这条复杂险恶的道路上,艰难地走过来了。我坚持理想信念,没有迷失大方向。”这是信仰给予的力量,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永恒。

谨以此文,权当作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