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支持修水县脱贫攻坚采取易地搬迁扶贫与基础设施扶贫融合发展模式,将那些处于难以脱贫地带的贫困户集中搬迁至新的安置小区,后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全面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起到推动修水县脱贫攻坚作用。
安居方得安心
一是做好进城进园安置点建设,修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紫竹佳园)项目,就是农发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典型缩影,该项目是农发行江西省分行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投放的全省第一笔投贷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通过省市县分支行上下联动,开通办贷绿色通道,主动对接县扶贫办、承贷主体和国土规划等部门,从贷款受理到贷款投放仅20天时间,该项目总投资1.97亿元,农发行基金投资0.16亿元,贷款1.4亿元,项目共安置修水县“十二五”规划搬迁四个乡镇中四个村840户共32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1人。
二是做好集镇安置点和中心村安置点建设。农发行江西省分行统贷拨付修水县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19187万元,用于修水县“十三五”期间2016∽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修水县对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村组或居住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搬迁安置由群众以户为单位自愿申请、村和乡审核、县审批的程序,不搞强制性搬迁。农发行在审核扶贫办支付材料时也严守“四道防线”,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安置建房人均面积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搬迁安置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的“底线”、建设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
在农发行信贷资金强有力的保障下,修水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多个省市县均派遣过考察组到修水学习经验。
乐业方能致富
修水县采取“两分两换六联动”的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员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仅仅是扶贫工作的一种方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贫困老百姓脱贫,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40来岁的李先生原本是修水县大椿乡大杨村的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因家中父母年迈,早有意返乡创业。在政府移民政策的扶持下,李先生成功在修水县“紫竹佳园”小区分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并在小区商业街租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商铺作为创业基础。在“紫竹佳园”建成落户后,李先生的商铺也成为小区营业的“第一家”。李先生的门面主要经营生果蔬菜、河鲜水产及生活必需品等。李先生说,当地居委会及社区为减轻新迁入城区人口生活压力,商铺前三年减免店面租金,让搬迁户将有限的资金落在实处,带动整体区域经济活跃。现在李先生经营生意完全能够抵得上以前在外打工的收入,真正实现与家人长期团圆的愿望,他对农发行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最有力的肯定。
扶智方为基石
扶贫首先在于扶智,农发行充分用活该行的信贷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在紫竹佳园项目建设后,信贷支持了9.5亿元修水县城西片区整体城镇化项目,项目建设了三条主干道路、一所中学和两所小学,作为配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其中修水县第九小学就在紫竹佳园小区对面,小区搬迁户子女均可实现就近上学,同时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在受教育方面不拉下任何一个孩子。项目建成后,搬迁户住进新家园,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同时带动地块周边的服务业和商业,从根本上精准脱贫。项目配合修水县整体移民搬迁开发规划政策优势,带动了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效应。
宜居方为保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改善搬迁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整个项目区域内贫困人口,农发行分别从两方面信贷支持修水县县域整体建设,一是发放支持了县城马家洲河段、良塘河段和修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等三个水利设施贷款项目,项目能够强化水利建设、改善县城防洪治涝现状、对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使得昔日两个荒滩变成了集防洪、休闲为一体的两个大型城市公园——马家洲公园和大洋洲公园,使过去脏乱臭的修河支流现如今成为两岸沿途的旅游风景,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给城乡居民打造了一个宜居环境。
二是积极支持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农发行支持县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9亿元,对修水实现“完善老城区、提升南城区、决战良塘区”的城市建设布局是巨大促进,项目实施能将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能盘活片区存量土地,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通过该区域土地开发可刺激旅游、酒店、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城市产业,并以此带动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王荣黄斌胡丁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