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机蔬菜”为何成了“无稽之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有机蔬菜有玄机”的报道,曝光了超市里“有机蔬菜”的内幕,让我们知道,你所花“巨资”购买的“有机蔬菜”,其实就是“无稽之谈”,不过是上了一个圈套而已。

记者购买了某品牌的胡萝卜、芹菜、西红柿等几个品种的有机蔬菜,然后分别输入其有机码进行查询。追溯信息显示的这些蔬菜的具体产地,是通过有机认证的种植基地,具体产地是“北京顺义龙湾屯史中坞村西。”记者按照查询的信息,找到了这几种菜的生产基地。记者走进这里的蔬菜大棚进行查看。大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地没有胡萝卜、西红柿、芹菜,都还没有成熟。记者还发现,大量的化肥堆放在有机种植基地的耕地里,同时记者在有机蔬菜种植大棚也发现,每个棚里面都藏有尿素和复合肥。记者将超市里购买的有机蔬菜送往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均检测出多种有机生产禁用的农药残留!对照“有机蔬菜”的标准,可以说完全不符合,属于假冒伪劣的“有机”。

应该说,记者反映的情况不仅“基本属实”,而且反映的是普遍情况。我们不能判断,现在到底是否有符合标准的“有机食品”,但我们知道,超市标明的“有机蔬菜”基本上是不可信的。因为这类蔬菜面临整个环节的全面崩溃。

一是认证环节的疏漏。确认某地是“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某些产品属于“有机蔬菜”并发放标牌,本身就存在漏洞。一类是监管不严的漏洞,没有进行严格的随机抽样,没有发现土壤、水源不合格的问题,平时的抽查监管也没有跟上去;另一类就是故意“放水”,包括审批人员和地方搞利益输送、权钱交易,从而放松审批标准,就和当年药监局长批准新药差不多。所以,那个“有机蔬菜”名号的含金量就是需要推敲的。

二是种植环节的违规。虽然规定了“有机蔬菜”种植不得使用化肥、农药,但其实没有得到落实,监管部门或者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记者都能随时发现基地堆积着化肥,监管部门为何不知道?

三是销售环节的忽悠。有些问题并不是出在审批和种植环节,而是销售环节搞鬼。记者拔通了一个蔬菜批发商的电话。对方说他们的菜来自很多地方,但都是普通蔬菜,如果需要检测证明他们可以提供,他还表示“蔬菜都有农药,没有农药的不可能长得那么好看”。“检测证明这个不用过多去操心,检测证明你需要哪个我们给你办理就行。产地证明都是市场给盖的公章,我们自己填的。”这就是说,可能那个“有机蔬菜”的标签就是销售者自己贴的普通蔬菜,有几个消费者去“追根溯源”?

“有机蔬菜”成了“无稽之谈”——无从查考的说法,消费者能怎么办?过去,每当谈到假冒伪劣问题,新闻都会在最后让专家告诉我们“怎样识别假的商品”,但这一次,专家似乎也没有办法说“怎样识别假的有机蔬菜”,因为冒牌的“有机蔬菜”,消费者确实识别不了。一是,普通消费者根本区别不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到底有什么不同;二是,“有机蔬菜”除了去追查种植环境和措施,在外形上确实难以和普通蔬菜区别。正因为如此,许多消费者只是看标签购买,认为“有机食品”肯定更加安全,于是为了孩子,不惜成本地花高价购买了。

当现在知道,我们花高价购买“有机食品”可能是上当受骗了,他们除了后悔,还能怎么办?真的没有好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今后不再受骗了,不再购买“有机蔬菜”之类,就去购买普通蔬菜吧,只要市场通过农药检测就行。当然,你也可以花大钱买个心安。

“有机蔬菜”一出世没几天就被搞臭了,似乎就没有“红”过,这真是可悲的。什么时候真的能为“有机蔬菜”恢复名誉,赢得市场的信任,看来还是任重而道远,而这项工作似乎还没有破题呢。这需要政府、生产者、销售者从各个环节强化管理和监督,实在非一日之功,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也。(殷国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