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侠客们的灰暗人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10月30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辞世。

金庸曾自称为“讲故事人”。他真的会讲故事。但他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实在是因为:那些故事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另一个武侠小说名家梁羽生曾经化名评论说:“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

梁羽生说得不太准确。梁羽生的小说恐怕只能说是“评书式”。“评书式”是粗线条的,是黑白分明的,是天真幼稚的,评书里的中国当然不是真实的中国。不仅没有现实的真实,而且没有艺术的真实。

梁羽生的小说里总有他自己撰写的许多古体词。他很擅长这种文学体裁。然而,这些东西或者能为小说增色,却改变不了小说本身的“评书式”特征。

评书并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时代不同了,人的见识整体不同了,越来越多人不能再接受太粗线条、太黑白分明、太天真幼稚而已。这是《魔戒》、《冰与火之歌》的时代,《西游记》也还有很多人能接受,而《封神演义》、《三宝太监下西洋》等却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金庸笔下的人物皆个性鲜明。现代人写古代背景的小说,依然如古代小说里一般任人物毫无性格特征,不仅不能吸引现代的读者,且将完全失去真实,包括现实的真实以及艺术的真实。

然而,无论金庸笔下的人物多么个性鲜明,却终归是生活在非常“中国”的框架之内。框架内是“文化的中国”,封闭,阴暗,苦闷,很有些万马齐喑。凌波微步、绝世武功报得了私仇、救得了自己的命,却摇动不了框架。所以,金庸笔下的多数侠客最终湮没在灰暗中,而江湖不过是遥远天边的一团模糊的光影。

金庸早期的作品尚不能完全摆脱评书的影响。以《射雕英雄传》为代表,故事精彩,特别是故事中的人物明朗、精神。郭靖黄蓉的世界无比充实,令人神往。可堪玩味的是,《射雕英雄传》的开篇便是以一段评书为引。

《射雕英雄传》之后,只有越来越浓的灰暗。

《笑傲江湖》的世界里,已是无边无际的欺骗、诡诈、人格扭曲、无奈,哪里还有什么“笑傲”可言。令狐冲要坚守天性中的洒脱、善良,结果是被江湖不齿。纵然因缘际会,被各大门派用为对抗日月神教的主将,并因为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猝死而意外胜利,也只能归隐。在西湖边的一个庄子里,做不问江湖事的抚琴人。令狐冲是主动归隐,因为他要守住天性中的洒脱、善良;令狐冲又是被迫归隐,否则,无以坚守天性中的洒脱、善良。

《笑傲江湖》是金庸最后一部经典意义上的武侠小说,是集大成者,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已经不能说是经典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令狐冲是洒脱、善良的,韦小宝是狡黠、善变的。韦小宝生长于妓院,此前之所以如鱼得水于江湖、朝堂,是因为将妓院生存法则运用纯熟。然而,即便妓院生存法则中,总还包含些义气的成分。但就是这些义气的成分,却也既不能被容于朝堂,也不能被容于江湖。

洒脱、善良的令狐冲终于远去,狡黠、善变的韦小宝终于也远去。韦小宝甚至不能公开宣布退隐,只能假死、逃亡。

这江湖烟雨中,究竟还能容得下谁?传统的“中国”里,传统的“文化中国”里,根本容不下鲜明的个性,以及几乎一切外向性的、美好的品德与行为。这就是文化的悲剧、制度的死亡。

金庸艺术地再现了传统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而笔下的侠客终归于灰暗或许不是他的本意,但金庸毕竟是严谨的作家,既然在传统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背景里,哪怕侠客们身负绝世武功,人生也必然陷入灰暗。

“有井水处就有金庸”,不仅因为故事无比精彩,更因为书中构建的社会框架是我们熟悉的,书中人物的鲜明个性是我们向往的,书中人物的痛苦、无奈更是我们感同身受的。在我们的梦里,多么希望自己也有逃避的机会,在美丽的西湖边,一座开满了梅花的庄子里,能够自由地抚琴……

至于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以及逃避终究不是办法,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了不起的金庸,了不起的“讲故事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