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永远都是相互的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诗经《国风·卫·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送我木瓜,我回赠你美玉。不仅是答谢你,更是彼此珍重,永远交好。这就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遵循了心理学的一个观点:即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具有“互酬性”——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这个“酬”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感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互酬水平越高,人际关系就越稳定密切。

《礼记·曲礼上》里有句话:“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孔子对此十分认同。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办事,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湍急的水里,子路立刻跳下水,将孩子救了上来。孩子的父亲感激涕零,为了报答子路对孩子的救命之恩,他把家里的一头牛送给了子路,子路收下了这头牛。事后,子路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称赞他做得对,原因是子路救人是大善举,理应得到回报,子路这样做之后,会鼓励更多的人来做好事。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们纷纷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报对方。一时间,鲁国的民风都得到了改善。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远见卓识,他清楚地认识到:当一个人的善举得到认可和回报时,不仅让行善之人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酬报,也让被助之人学会了感激和报恩。这样一来,人们会更乐意行善,整个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和温暖。

受人恩惠,予以回报,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做人的道义。你有来,我有去。

我有位亲戚,高中毕业后就在老家务农,最近他住在我家,让我帮他在城市里找份工作。没有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他,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费了一番功夫,我帮他介绍到朋友的公司里担任保安。第一天上班,他在门卫室里睡着了,随后几天,经常迟到早退,朋友只好将他解雇了。后来我又给亲戚推荐了几份工作,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工作没着落,亲戚无所事事,索性窝在家里看电视。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之后,我果断要求他搬走。亲戚很生气,怪我赶他走,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开始,我想和他解释,后来,我觉得没必要了。他在乎的只是我提供的免费食宿,还要帮他找份钱多事少的好工作。对于这种人,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句话说得好:“亲戚是我们不能选择的,难道他们就可以无缘无故自带光环、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吗?”

对此,我一万个赞同。有些亲戚总是说,我们是“亲戚”,你帮我是应该的。他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应当,无论对方付出什么,在他心中都认为是正常的。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亲戚是把锯,你有来,我有去。”总有人,以亲戚之名,行利已之事,只做到了“来”,却忘记了“去”。

和这位亲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年冬天,刘姥姥饥寒交迫,便到远房亲戚贾府上借点钱度过难关。日子好过之后,她带来了两大口袋的枣儿,倭瓜和野菜送到贾府,她说,这些东西带给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姑娘太太们尝个鲜。这不仅是一个乡村老妪最朴实的心意,更是她对贾府曾经的相助,真诚地表达感激。后来贾府衰败了,刘姥姥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落难的贾府千金。

一个人只有付出,或者只有索取,都不能和他人建立长久融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模式就是,既不过度索取,也不过分独立,而是相互欠情。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既懂得独立又适度依赖他人的人。通过你来我往,礼尚往来,让彼此知道“我记得你、我在乎你、我需要你”。只有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人,唯有通达人情世故,才能温暖地行走在人世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