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能穿越回20年前,现在的年轻人会惊奇地发现:在多数地方,医院里、银行网点里都不怎么需要排队,通常是医护人员、柜台营业员等着人来,而不是反过来。为什么呢?原因无非是供大于求。
譬如,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上,20年前不仅有许多家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分支,而且即便在建成区面积如此微小的镇区,许多家银行还设置了多个营业网点,唯恐居民办事不方便的表象下,是残酷的商业竞争。同样,公办的镇卫拥挤是种垄断现象一生院也在镇区设了3个诊所。我母亲就在其中一个诊所工作了10多年,直至退休。当年,我们那个小片区的男女老幼基本都认识她。
现在呢,不仅许多家银行撤走了(那并非市场使然,而主要是因为当年的一纸行政文书),仅余的农行、信用社也撤掉了下属的全部网点,只保留一个营业大厅。同样,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为标志,私营诊所进入不了体系,基本关门歇业后,镇卫生院的生意肯定好了很多,然而,也撤掉了下属的所有诊所,只保留本院。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不拥挤,不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呢?
两种逻辑,一种是垄断的逻辑,一种是市场的逻辑。
垄断的逻辑:在特定的框架体系内,我就是老大,是一切的中心,我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那么,医护人员、柜台营业员等着人来就是资源浪费,是必须改变以增进效率的。垄断之为垄断,本身预设有前提:独此一家,别无分号,限制乃至不允许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以故,任是怎样拥挤,他人也只有等待的“权利”、义务与无奈。
市场的逻辑:我提供产品与服务,另有许多主体提供同样的产品与服务,产品与服务的购买方是衣食之本,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更佳是生存之本。即服务对象才是老大,是一切的中心,服务对象的利益(包括物资利益与时间利益等)才是最高利益。
特别在技术不断发展、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供给在相当程度上过剩。记得我20年前开书店时,当时想不明白:翻译过来的商业类书籍中,为什么如此强调销售机构、人员的重要性。我当时年轻,学过一些政治经济学、计划经济的基本概念,以这些概念为基础,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才慢慢认识到,供给在相当程度上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生产者、服务者“闲得很”才是正常现象。而无论怎样强调销售机构、人员的重要性,种种眩目的商业技巧也确有神奇之处,但归根到底,物美价廉才是制胜的法宝。
垄断的后果一定是供不应求。在今天,那并非主要因为技术落后,而主要是因为主导者的主观意志。他们酒足饭饱了没事做,去基层“看风景”,发现医护人员、柜台营业员等貌似闲着,一定大发雷霆,大叫摊子铺得太大、资源浪费。他们一拍桌子,老百姓就得倒霉。
世事不完美。供给在相当程度上过剩不无可惜之处,但民众利益因此而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整体而言,当然是前者小、后者大。既然必须二选一,只能选择后者。
供给在相当程度上过剩,还意味着高就业率。垄断框架内,就真正的工作而言,安排由一个人做的事,在市场的框架内非常可能是几个人争着做。只不过,市场的框架内不容纳一群群只拿钱而不干活、无能力干活的“大爷”。
人头攒动、拥挤异常,其实都是垄断现象,也是垄断的必然。垄断依附于绝对权力,而绝对权力无论怎样悭吝于真正的产品与服务方面的投入,整体运行成本却一定不低,乃至非常昂贵,此一点非关本文主旨,不展开讨论,但它是必然的结果。这里要强调的是:剥夺他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他人的谋杀;处处因垄断导致的过度拥挤的环境中,一个人、千万人的时间,以小时、天为单位地被大量剥夺,是何等巨大的身心损失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