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骚扰电话面前一律平等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近日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住建部、银保监会等十三部门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半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规范通信资源管理,加强源头治理,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

骚扰电话被列为打击对象,为的是应对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垃圾短信曾对手机用户带来最大困扰,电信企业在用户舆论压力下进行短信端口治理后,骚扰内容的传播形式相应变化,从短信转为语音,骚扰电话问题随之显出严重。

十三个部门都担负治根的职能,但而今只可以在治标行动中有所作为。骚扰电话、垃圾信息的根子,就是我们社会的“忽悠经济”和“诈骗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就那个样子,它大量产生“不良信息”——那些内容、那些需求总要传播出去的,而你没法指望不相干的一方对你传输“良好信息”。也就是说,垃圾信息、骚扰电话的背后,是垃圾经济和“垃圾人”。

被骚扰电话打扰的频率,对骚扰电话的感受,因人而异。我仅被移动公司的营销电话骚扰过,并且造成了实际的干扰。他们对说服客户从低价套餐升值为高价套餐特别热心,每天打电话,我只好回应不要再打。对方就说搞活动了,按1键参加。按键后本想该了结吧,然后发现套餐升值了,只好直接去营业厅办理撤销业务。

真格的,国家的电信公司确切知道怎么服务才合客户心意,但他们绝不会那样做。你不需要那么长的通话时间,它偏要在套餐中给你很大的通话份额;你最需要的是流量,它就坚决对你限时流量清零;名义上降费用、利客户,可随之把低价套餐取消了,你不打电话也不少交话费……这可是理论上的负责任大公司啊,连这样的机构都一切以钱为标准,忽悠一时算一时,对其他的民营小公司,还能奢求什么?

我只被国有公司骚扰过,原因有三。第一,我不是社会活跃人员,不在经济发达区也不搞任何经营,不怕漏接任何来电;第二,互联网公司的拦截软件能让我预知骚扰电话(为此感谢相关公司的努力和所有标注、举报骚扰电话的人们);第三,国有电信公司营销电话不会被用户加不良标注,标注了也白标注。

电话促销并不违法,实名制不能消灭低成本的商业性营销电话。在用户方面,对广告的抵制范围、强度、措施是关键,而在广告方,尊重用户意愿即合规,而问题难就难在区分合规与否。规范外呼时段、行为等尚可执行,而规定“征得用户同意,建立用户白名单并留存相关依据资料”,就恐怕行不通了。到头来,互联网公司的屏蔽拦截和用户的标注,才是促销电话的最强杀手。

不管从事商务正业还是专门行骗,电信传播上的手法都是漫天撒网。杀掉“呼死你”等骚扰软件,摒除响一声的试探电话,限制电话营销的传播效率,技术上都不难。

特权带来的“合规骚扰”最值得关注。移动通信转售商用,肯定会带来客户认定的骚扰电话,而广告方则拥有一大堆合规的理由;而今国有电信的营销电话不会被用户标注为不良,而用户体验却是,那和其他骚扰电话并无不同。这里,我们要的是:电话骚扰面前一律平等——尽管你国营,骚扰就是骚扰。

另一个关注重点是打击方向。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该中心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共4.5万件次,超过六成都是贷款理财类、违规催收类和房产中介类。从骚扰电话“结构”看,经济活动聚焦于房子、票子(显示房地产和金融两方面问题丛生),剩下的骚扰电话,那主要是诈骗电话和非恶意骚扰——国家重点打击的还应该是这少部分涉及治安的、违法犯罪的活动,其中,打击对内部信息、敏感信息的不法获取与不法使用为重中之重——减少骗死准大学生那样的恶性事件,就靠这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