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庐山与佛教的本土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当时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道教,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想要生存、发展和传播,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相协调。受中国道教山水观念的影响和佛教本身“远离尘世、清静无染”的追求,传入中国后的佛教也选择山林作为其发展的场所。中国历朝的名山除华山、青城山、茅山以外,大多数都与佛教结缘。

“天下名山僧占多”,庐山风景秀美、交通方便,深受佛教徒的垂青,也成为中国历朝僧侣的栖息之所。千百年来庐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高僧大德辈出,信徒云集,据史书记载庐山建有寺庙360余所,被誉为中国佛教圣地。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它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民间历来有“庐山到处是浮图”、“僧屋五百住庐峰”等美誉。早在东晋时期,高僧慧远大师南渡长江,来到庐山创立了东林寺,并以此为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明显“中国化”的佛教活动:翻译佛经、组织僧团、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密切往来,大大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慧远大师携庐山教团于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在东林寺阿弥陀佛像前立誓往生,结白莲社,行念佛三昧,这是我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慧远大师被尊称为净土宗的始祖。著名诗人谢灵运十分钦佩慧远大师的人格魅力,在东林寺的东西两侧各建一个种满白莲花的池塘,因此净土宗又名“莲宗”。庐山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中心,高僧辈出,文人荟萃,兴建了著名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和“五大丛林”(归宗寺、栖贤寺、秀峰寺、万杉寺、海会寺)。庐山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马祖传法禅宗,打开了我国南方佛教的新局面,使庐山成为禅宗的重要佛场。

庐山大林寺,凝集了禅、净、天台、三论四宗的祖庭于一身。东林慧远、四祖道信(在大林寺隐修达10年之久)、天台智者、三论宗兴皇法朗的弟子智锴均在大林寺驻锡。近代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大师都在大林寺留下了阐禅演教的足迹。密宗方面,则有诺那呼图克图在小天池建道场。日本著名的中国佛教史学者牧田谛亮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五次来华考察我国佛教遗迹,其中两次专门考察庐山佛教,他在《中国佛教史迹考》里面就总结指出:庐山应该列入中国佛教五大名山。

民国高僧太虚大师每年夏天在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唱演佛学,在此坚持达十余年之久的庐山暑期佛教讲习会,引起了国内外佛教界的广泛关注。1924年7月13日,在太虚大师的推动和筹备下,第一届世界佛教徒联合大会在庐山大林寺召开,揭开了中国近代佛教史的重要一页。出席者除中国佛教界各省代表外,来自英、法、德、荷兰、日本及东南亚十七个国家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会议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太虚大师被推选为世界佛教协会的首任会长。1926年夏,家喻户晓的弘一大师也应邀来庐山大林寺参加金光明法会,并在庐山写下了“毕生抄经最精之作”——《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被佛教界人士誉为“僧人写经之冠”。

中国自古就讲究“茶禅一味”的境界,据说庐山云雾茶在六朝之前是一种供山野樵夫解渴的野生苦茶,慧远大师来到庐山之后,将这茶改造成家生茶,他还经常把这种自己种的茶用来款待好友。到了唐代,云雾茶已经非常有名,在宋代庐山名茶已经被列为了进献皇帝的“贡茶”。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为求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历代僧侣都为实现佛教的中国化而努力,庐山僧在佛教的中国化的过程中实功不可没:以慧远为代表的僧侣们为发展佛教而在庐山积极翻译经文、著书立说、开席演法,不断将印度佛教与中国的社会心理和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促进佛教被皇室成员、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所普遍接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