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年前,刚大学毕业时分配到一个叫船滩的乡镇中学教书,那时还没有这么多的私家车,武宁也没有通高速,从九江去往船滩只有每天来回两趟的班车,而鲁溪是班车的必经之路。那时,就听说鲁溪有个仙洞,叫鲁溪洞,只不过尚未开发,但也经常有人去一探究竟,因为好奇心,那时的我也很想去看看,但奈何那时坐的是班车,每次从那只是路过,满满一车的人是不可能等你的,也不敢轻易下车,因为耽搁了这趟车整个一天都不会有下一趟,于是,每次路过时心里嘴里就念叨一句:听说这里有个鲁溪洞,什么时候来看看!
不经意间,二十年的光阴就这样悄然流逝,直到今年3月,《乡音》杂志社的陈守兴老师发微信、打电话相邀,说是今年的笔会定在鲁溪召开,问我能否参加,当时其实我是犹豫的,因为我每年写给《乡音》的稿子实在太少,有点不好意思参加他每年的笔会,而作者群里有很多作者是高产的;但是又有点想去看看一直未能成行的鲁溪洞,虽然知道后来鲁溪洞被开发出来又废弃了。于是就回陈老师:没特殊情况就一定去!
四月一日如期而至,幸好那天天空作美,起了个早,准时赶到会合地点,等我们一行到鲁溪时,从武宁出发的另一行人已经达到,下车后,一些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但更多的是面熟,在杂志和群里经常看到,只是交道少,因为除了几个年轻点的,其余均是长者,有很多甚至比我父母还要年长,很是敬佩,如此年纪还有这份闲情雅致和精力,且笔耕不辍,精神可嘉,不知道我到了这个年纪,会是怎样的情形,如此一想,因此便不敢造次,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
来到鲁溪洞前,看到一个小型停车场,还有游客服务中心,可以想象当初这里也曾繁华过,只可惜斗转星移,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尘封。几个漂亮爽朗的姐姐忙着在一树桃花下摆着各种pose,一位友人可能是见我比较安静,主动提出帮我拍照留念,毕竟是二十多年前就念着的地方,来了还是要留点纪念,我爽快地把手机给他。拍完,人们三三两两地约着进入鲁溪洞。
走进洞口,别有洞天,一边是潺潺溪水,一边是规整的水泥路面,虽然灯光零星地散发着悠然的光,但洞里的大概景象还是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栩栩如生的钟乳石,有的像猴子捞月,有点像原始森林,有的像神鳄戏水,有的像众仙聚会,还有仙台,感觉最美的是仙人田,一层层、一块块整齐又错落有致的梯田,在五光十色的灯光映衬下,显得格外惊艳,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影。这十二块石田,据说是按人间十二个月排列的,如果哪块田里有水,表明对应的那个月风调雨顺,哪块田干,表明那个月干旱。传说当时武宁和湖北的先人经常来这里求雨,大多也是有求必应,便增加了这个洞的神奇!
继续往里走,我们的喧闹声惊动了这个原本安宁的世界,一群群不明飞行物惊叫着从四处飞起,脑海里随即闪现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然,我知道这肯定不是鸥鹭,是什么鸟吧?也不太可能,仔细看时,原来是蝙蝠,突然又仿佛行走在童话世界里,还有一丝阴森,记得女儿小时候看《哪吒传奇》时,石矶洞中的蝙蝠四处飞起时就是这种场景,我加快了脚步跟上前面的人群。
越往里面走,脚下的路越泥泞,走到十几分钟的时候,看到陆续有人返回,问他们还有多远,说前面被大水冲断了路基,不能走到洞的尽头,我们边拍照边往里走,果然,前面一处大水从洞顶欢快地宣泄下来,冲刷着前行的路基,路就此中断,我跟在几个文友后面返回洞外。
出来后,因为要等后面的文友出来,闲来无事,坐在那发个朋友圈,很快有朋友问,那个洞里有仙人吗?我笑着说:仙人是没看到,据说那是个仙洞,进去之后能成仙的,洞里七天,世上千年,我已在洞里待了半个时辰,不知道世上过了多少年!那自是玩笑,鲁溪洞的传说我没见到史料,自不敢胡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