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江平原之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三江平原在中国的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江汇流冲积而成的低平的黑土地。六、七、八月是三江平原最好的季节,这个季节我来到平原上的859农场。

虽名农场,但它1355.5平方公里的面积远比我的家乡星子县疆域大得多,不过,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中,859农场也仅占其面积四十分之一。

“北大荒”原指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一带广大荒芜地区,古称蛮荒之地。这里是冰雪的故乡,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野兽成群,蚊虻成阵。满人先祖肃慎人曾在东北繁衍生息,自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大清朝”后,清王朝为“保护”其祖先的“龙脉”之地,严禁汉人进入东北,使得东北更加人烟稀少,边境千里死寂,一片荒凉,俄国势力由此乘虚而入,侵占我大片领土……1948年,中国共产党人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规模开垦,建立了很多大型农场。经过几代“北大荒”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当年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

对我这个江南水乡的人来说,想象中的“北大荒”寒冷、偏僻、荒凉、凶险,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要说去旅游了。没想到踏上这片土地,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眼前沃野千里,一派生机,清风拂面,心旷神怡。859农场场部如江南县城,但布局开阔,大楼气派,街市井然,建筑错落有序,公园绿树成荫。有城市气息,却无嘈杂之感。

农场地处边塞,东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隔河相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与苏联爆发武装冲突的珍宝岛和黑瞎子岛,就在与859农场领域相邻的一南一北两县。1956年底,铁道兵九师1000多转业官兵开进了这片荒原,成立了859农场。1958年、1959年、1965年和1969年,先后又有3000多复员官兵和5000多知识青年来到859农场,加入垦荒者的行列。这里夏天季短日长,蚊子小咬扑面;冬季漫长而严寒,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859人栖身土坯房,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将这片原始荒原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富庶家园。

由于纬度高,六月中旬凌晨两点这里天就亮了,三点多则已红日临窗。朋友说七八月这里半夜一点半天就亮,人们就要起来劳作了。站在农场“乌苏里江宾馆”楼头眺望,大地平旷无垠,远方绰绰山影,那是完达山的余脉。我想:“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一种丰饶,虽不乏浪漫,却与荒芜相伴;今天的859农场,充满丰腴之美和诗情画意,是真正的富饶。不过,这是几代859人用艰辛与苦难换来的沧桑之变。

859农场大部分领地曾经是茫茫荒原,但它所属的东安镇,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

从场部东行十八公里便是东安镇,一路上静悄悄的,公路上少有车辆,两旁是挺拔的白桦林和黑黢黢樟子松,使人想起这是地广人稀的边陲。

与江南乡镇比起来,东安镇不大,一栋两层楼宾馆和数家餐店沿公路一字排开,小镇背倚诺罗山(东头山),面对中俄界河乌苏里江。镇南为挠力河(诺罗河)汇入乌苏里江入口处,自古就有居民点,元代在此设千户所,明为诺罗路,清时设卡伦(有军队驻守的县治),1916年-1934年饶河县县治也设于此。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多处曾挖掘出了西汉时的陶器与石器,明、清的箭镞与刀矛。东安是有名的渔村,盛产稀有的马哈鱼、狗鱼、红肚鲫鱼、鳌花、鳊花和鲫花。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明、清时期这里为边境商品集散地,毛皮、烟土、鱼类等土特产和内地的布匹、食盐、药材在此交易。沿江而下可北入黑龙江、松花江至佳木斯与哈尔滨,也是通往清代流放地宁古塔(宁安)、依兰等地的水运港口,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多从此处转运。多少年来,商人、探险家、中外逃犯……都会汇聚这里,东安镇因此商旅兴隆,几度繁华,至今,清代俄罗斯商人留下的俄式木刻楞单层门市房及二层楼房还在。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切断抗联与苏联的联系,在东安设警察署,修机场和军运码头,江上轮船停航,商家关门,繁茂的东安一片萧条。

1958年,第一批转业官兵从这里离船上岸,进入亘古荒原,创建859农场,东安曾是859农场总部所在地和农场物资吞吐港。一时间镇上人欢马嘶,机声隆隆,冷落的小镇重又人气兴旺,再度兴盛。

东安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可停靠数百吨驳船。临街的乌苏里江静静地流淌,虽未到丰水期,但江面依然宽阔。朋友王军夫妇广和韩海先生陪我们乘船游江,走下高高的堤岸,登上游艇沿乌苏里江下行,江水清澈,中流水深流急,艇首激起晶莹的水花,我想起著名的《乌苏里江船歌》和世居东安的瓦尔喀族和赫哲族人。江对岸是俄罗斯小村“谢村”,背后是寂寥而广阔的西伯利亚,江风猎猎,俄罗斯小村和村前俄军的瞭望台清晰可见。云淡风轻,眼前一派平和,但历史上这一带却不乏战火硝烟。康熙年间,在收复沙俄侵占的雅克萨之战和与沙俄多次会战中,地处边关的东安镇都是清军兵站和战略物资转运处。1968年1月,我方在乌苏里江的七里沁岛与苏军发生冲突,859农场有4名职工牺牲……江流有声,乌苏里江从容流淌,像永不停歇的录像机,记录了边陲小镇东安的历史,它的边贸、繁华与战争。

硝烟散去,江流依旧,眼前水气清新,边关如诗如画。本来我们可以去对岸俄罗斯“谢村”一游,由于未带护照,只得乘游艇至俄罗斯小村附近江段便返航,主人要让我们品尝东安鱼馆的鱼席。

东安鱼市闻名已久,家家餐馆都称鱼馆,餐桌上的菜肴也多为鱼,多种多样的鱼与不同的烹饪方式,使食客们大饱口福。没有污染的乌苏里江江鱼天然美味,不少人特为东安之鱼而来。乌苏里江从西南而来,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挠力河水在此汇入,使这里江面更加宽阔,水流变得平缓,有利于鱼类繁衍。东安人夏日在江上划船撒网,家家房前晾晒着“鱼批子”;冬季在冰上凿冰取鱼,冻僵的狗鱼、鲇鱼像木柴一样堆放在门口……每逢节假日,东安镇舟车云集,鱼馆常人满为患。

遗憾的是:无论是“黑龙江省地图”(2018年1月修订版),还是“佳木斯旅游交通图”(2017年3月版),地图上都找不到东安镇。

大米是江南水乡的特产,从小唱《松花江上》,知道东北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没想到今天的东北,大米比大豆高粱更加知名。这次东北之行,无论在哈尔滨、佳木斯还是在859农场,东北米饭的香气与口感让人难忘。翻看《八五九农场志》,才知道农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推广水稻种植。肥沃的黑土,无污染的乌苏里江水和长长的日照,使三江平原生产出了色泽透明、香气四溢的东北大米。

还有一件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是,1959年首都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也与农场有关,大量建筑用材来自859农场西南的完达山。1958年末,859农场3000多名转业官兵在隆冬开进完达山伐木,山上的原始森林里有名贵的红松、水曲柳、苏菠萝……北国严寒,859人在冰天雪地的原始森林里进行采伐,运输也是一大难题。所伐木材从采伐点汇聚五林洞,近30公里的旱路用人工浇筑成“冰道”,再利用“冰道”运往乌苏里江边。859人四个月完成20多万立方优质木材任务,支援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当时这场伐木战被称作“五林洞会战”。

人们只道庐山是避暑胜地,这次方知昔日的“北大荒”今天也是避暑胜地,也许吃、住、行更为宜人。859农场东南的饶河县如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016年还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县”、“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中国十佳原生态旅游名县”。这里地域广阔,夏季虽短,可气候宜人,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21.7度。其实,1964年前的859农场囊括了整个饶河县,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所以今天的859人称农场为“新859”。饶河县建于1909年,是中国年轻的县,县治原在东安镇,后迁今址。返程前我们驱车饶河城,原以为饶河地广人疏,没想到这座边陲小城人声熙攘。江南此时正是炎炎夏日,这里却空气清新,凉爽惬意,县城临乌苏里江,对岸是俄罗斯小镇比金。今天的三江平原水陆交通便捷,有了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虽路途数千公里,但人们不难到达859、东安镇与饶河城,在乌苏里江畔消夏纳凉,从容赏边塞田园山水,览异国风情……

从哈尔滨登机返乡,飞机掠过东北大地,这次三江平原之行,告知我“北大荒”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