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寻访红楼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应校友会之邀,5月3日,我回到燕园和老师同学聚会。师生们一起看展览,逛校园,深刻感受到母校的巨大变化。五月的燕园,风和日丽,姹紫嫣红,美不胜收。陪我同行的钟姗感叹不已:这哪是校园,简直是花园!我们徜徉于未名湖畔,行走在博雅塔下,处处有花,步步是景,那爬满青藤的教研室,红砖碧瓦的教学楼,还有除了天安门之外,难得一见的华表。

众所周知,红楼是北大的象征,但是,红楼不在校园内。现在的北大校园俗称燕园,是原来的燕京大学,更早这里是清朝某王爷的府邸。那真正的北京大学红楼在哪里呢?我虽然在北京待过几年,此后又去过几次,但还没去过北大红楼。这次利用校庆之机,决心去寻访北大红楼,因为这里不仅是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毛泽东等名人执教或求学之地,还是三位九江先贤执教或求学之地。每当谈起北大的发展,我都为之自豪,因为有三位九江先贤曾经为此付出了心血,在北大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位是九江市郊区谭家畈人刘廷琛,他是北京大学第七任校长。当时他的称谓是学部副大臣兼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在校时间是1907年12月至1910年9月,他留过洋,在执掌京师大学堂期间力推改革,首次开设了八科十五门。

一位是九江市区西园人徐宝璜,他从美国密执根大学毕业回国后,先在北京几家报社当编辑记者,1917年应蔡元培校长之邀,担任校长室秘书兼新闻学教授,他撰著的《新闻学》,蔡元培校长亲自作序,称之为“破天荒之作”。

一位是九江市郊沈家冲人许德珩。他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就主编《国民》杂志。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中,他一直冲在前面,成为学生领袖,并挥毫写就著名的“五四宣言”。

三位九江先贤真正是为九江人增了光。那么,他们当年在北大工作学习时还留下些许旧址遗物吗?这次,我决心去探寻一番。

位于五四大街沙滩的北京大学红楼,离故宫不远,现在已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内设三个展览室,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校长与北京大学。展出的大部分是图片、书籍,实物甚少。难能可贵的是还保留了蔡元培校长的办公桌,一排排带扶手可以记笔记的木椅还保留原样。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当图书馆助理员管理的那一摞摞图书、一叠叠报纸还在那里。红楼共有四层,由于只开放一层,很多遗址都找不到,询问工作人员,他们也不知道刘廷琛总监督当年在何处办公,许德珩在哪里读书办报。所幸的是,从展览室一张照片上,看到“国立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第一届合影”,相片中共有22人,蔡元培校长居中,徐宝璜就坐在他的右侧,可见徐宝璜地位之重要。当时年仅24岁的徐宝璜确实了不起,他在北大有三个首创:首开新闻学课程,首著新闻学著作,首次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当时还是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还旁听过徐宝璜的课呢!

参观北大红楼,虽然在寻访遗址遗物方面收获不大,但是通过参观三大展览室,精神上收获很大,更激起我对北大红楼的崇敬之情。看展览,就是对历史的回顾,北大许多载入史册的事件,原来大都是在北大红楼发生的!1920年3月,在李大钊主持下,就秘密成立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当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在北大红楼图书馆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总共才53名党员,北大师生就占了21名,中共一大13名代表,就有5名与北大有关。北大红楼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更是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生根之地,共产党早期战斗活动的场所,并为党的早期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

北大红楼真不愧为革命圣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