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产电影如何“严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剧情简介:

普通中年男子程勇(徐峥饰)经营着一家保健品店,失意又失婚。不速之客吕受益(王传君饰)的到来,让他开辟了一条去印度买药做“代购”的新事业,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在这条“买药之路”上发现了商机,一发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赚钱的同时,他也认识了几个病患及家属,几个人合伙做起了生意,利润倍增的同时也危机四伏。

本片改编自慢粒白血病

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事迹。

印象中《我不是药神》是国产电影首次涉猎医疗题材,这个夏天,徐峥主演的这部影片席卷票房,甚至李克强总理都专门为本片作出了批示——这应该也是国产电影首次享受此类待遇吧。

电影可以是一门“严肃”艺术,“严肃”与“通俗”并不矛盾。长期以来,国产电影停留在爆米花娱乐和二流的视觉套餐上,纵使冯小刚、姜文等大腕出马,大多数时候都只是贩卖才情,而缺乏社会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题材受限、审批过严、剧作人才凋零等。当然这也和国人的认识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韩国开始大力发展电影产业,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是他们也带着“电影能够改造社会”这样的文艺信仰。在这个背景下,《我不是药神》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有一部影片能让人们聚焦于某个社会问题,好看、煽情,引发思考。

医药问题首先就能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呢?”一句台词戳准人心痛处,在我观影的场内就有观众当时落下了眼泪,我想他的家庭有可能也遭遇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侵袭吧。

从剧情架构上说,本部影片“喜忧参半”,前半部分以喜剧为主,着力刻画主角程勇的落魄人生,他交不起房租、付不起父亲的医疗费,靠开着一家印度神油店潦倒度日。他开始倒卖印度仿真药,目的是牟利,这都为剧情反转埋下了伏笔。为营造剧情的冲突点,影片将瑞士正版格列宁的制药厂塑造成了对立面,将他们脸谱化为为了商业利益而不顾患者诉求的公司。如果仅从电影角度考虑,这样的冲突设计是合理的。

但是,本片是基于真实题材改编的电影,其背景是2000年前后,医保还没有全面铺开时,医药市场的乱象。主角程勇原型就是曾因贩卖假药罪而被判入狱的陆勇。“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治也治不过来。”影片中段开始用大量的镜头描述慢粒白血病患者负担不起医药费,而遭遇的种种悲痛。此时的程勇正和他的几位搭档在火锅店开庆功宴,100余万的利润,使他脱胎换骨,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当地患者的救世主。而他却当机立断选择了退出,“我不想坐牢啊。”这样的主角显得有血有肉。

影片从此转入悲情。前搭档同时也是患者的吕受益的离世,使程勇深受打击,他再度出山倒卖仿真药。此时,他面临的是警方的压力,还有同行的竞争。影片巧妙地安排了另一个假药贩子张长林,把他塑造成典型的黑心商人,这种剧情设计也正是为了突出主角程勇的慈悲之心。第二次卖药时,他把价位定在500元,冒着犯罪的危险赔本甩卖,一个普度众生的“药神”跃然于荧幕,乃至当地警察都产生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心矛盾。影片发展到这,程勇已经是一名英雄了。

国产电影难得涉足严肃题材,反映真实的社会矛盾,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导演巧妙地从“喜”入“悲”,用简单的剧情冲突使得影片黑白分明,保证了商业化。影片很入眼,瞄准了观众的心理,前半部分能让你使劲笑,后半部分使劲哭。用商业片来衡量,确实是部上乘佳作。但是,如果你细致思考、查阅资料,能感觉到影片淡化了很多问题,比如,瑞士制药厂并不“黑心”,他们的定价是为了收回研制药品的高额成本。在那个时候,国外抗癌药物往国内销售,需要缴纳5%的关税、17%的增值税,再加上医院的药品加成,定价高实属无奈。程勇贩卖假药,是伦理和法律的博弈,患者服用仿真药是合理求生欲在法律面前的抗争,这些内容在影片中都没有深入刻画。

希望《我不是药神》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开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