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宁精准扶贫走出新路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能力、就业机会上偏弱,许多残疾人由此而陷入贫困。近年来,武宁县通过“种养+电商”的方式,不断拓宽残疾人的创收渠道,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两种培训双管齐下

种养不仅是需要技术,还要找到销路。由于受身体、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对残疾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为此,武宁县双管齐下,对残疾人开展种养培训和电商培训,引导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让残疾人掌握种养技术,武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聘请专家和专业老师讲授种植养殖技术,指导残疾人开展特色种养,主打当地农副产品的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种养品牌。2017年以来,先后接受培训的残疾人有2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成效。新宁镇的残疾人邵云龙,通过技术培训,利用浙江品种和本地品种嫁接,成功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牌产品——柳山水梨。被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成功注册了商标。为了让残疾人尽快发展,武宁还划拨专项资金扶助。仅在2017年,划拨20万扶贫专项资金,对19户从事种养殖业的残疾人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有效缓解了他们的资金压力。

在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武宁开展电商培训,在线上为残疾人拓展销路。为了使电商观念和知识深入残疾人种养户的内心,武宁多次组织残疾人开展电商知识培训。同时,在电商平台设立助残农产品专区,免费发布残疾人生产、销售的各类产品信息,畅通产品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了解电商,借助电商平台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目前,加入电商平台的残疾人种养户已达50余户。

大户引领 多方创收

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种养实现脱贫致富,武宁充分发挥了种植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养种植养殖大户建立示范基地,让这些能人大户手把手的“传帮带”,鼓励那些对种植养殖有兴趣、具备一定基础的残疾人从事种养脱贫致富。

残疾人李刘荣原来靠修电器、卖家具维持生计,在当地政府帮扶指导下,他开始了种养。通过几年发展,他已经办起了公司,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红火。如今,在他的生态园里安排了15名残疾人工作,充分发挥了种植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武宁县像李刘荣这样的残疾人种养大户不断增多,仅在2017年就新增了33户。

武宁一边引导残疾人从事种养,另外还拓宽创收渠道,鼓励他们从事电商客服。电商客服更多依赖的是网络信息技术,这就使得那些部分身体功能缺失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能做好该项工作。武宁因势利导,通过鼓励这些残疾人投身电商客服,在电商平台上发布各类产品和服务信息,从而实现居家创业的梦想。同时,武宁县残联还与电商销售信息服务网点进行沟通,鼓励他们优先招聘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搭建起了新的创业就业的平台。

全面铺开加快发展

随着从事种养的残疾人越来越多,对“种养+电商”这种模式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县铺开电商网点,推进残疾人种养业更快发展。

武宁县制定了“线上商城”与“线下商城”融合互动的方案,引导种养大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产品得到立体化、智能化的展示,从而提高种养产品的流通效率。通过几年发展,“种养+电商”模式已在武宁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残疾人家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势产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种养大户也看到了电商的优越性,开始与电商平台展开长期战略合作,他们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广。目前武宁县已在乡镇、村建立23个电商销售服务网点,今后,武宁将把网点在全县拓展到68个,并全面铺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