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婴与大夫梁丘据的一段对话。也是晏子的行为准则,正是靠着这种执着进取的精神,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的晏子,成为齐国历史上与管仲并称的大政治家。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同样需要这种执着进取的精神。
为者常成。“为者常成”说的是,勇敢实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提倡“教师下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倡“教师下水”,教师的教育生命成长犹如学游泳一样,下了水才是成长的开始,“哪儿该给学生点醒,哪儿该提怎样的问题给学生点醒最有效,这并不是轻易办得了的。要不是对作文非常熟悉,具有敏感,势将无能为力。怎样达到非常熟悉、具有敏感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动笔,勤写多作而已”。刘钰娟老师2016年高考下水作文《我的明天,它会好吧?——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实践提升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力,也更便于找到切实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高三化学备课组长单萍老师在每次高考后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做的理综卷中的化学篇,置身于其境,更好感受到题目的难度系数,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指导备课组教学工作。
读懂赏识学生。人们常说,班主任要有“鹰的眼睛、兔子的腿、宰相的肚子、婆婆的嘴”,我认为,班主任的第一功课,就是努力读懂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识别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给学生心灵回应;读懂学生,才能获得更好和谐相处的方式;读懂学生,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如何读懂学生,倾听是最重要的方法,“沟通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在《T.E.T教师效能训练》一文中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积极聆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条件是读懂孩子、赏识孩子,作为教师,更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要让每一个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读懂学生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班主任都要走在不断读懂学生的路上。王林明老师班的暑期庐山研学,在登山中学生自我加压,在交流中促进了师生关系,以颁奖的方式肯定学生,这也是读懂赏识学生的一个良好渠道。年级级长汤胜晚感言:对我们来说很多次,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是终生难忘的第一次!但这一次,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感人肺腑、温馨感人!这一次,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次!
行者常至。“行者常至”说的是,不倦前行的人才能到达目的地。
有趣的仪式感。一所好学校,应当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由此想起一个词:仪式感,仪式感不必盛大,不必隆重,它只是我们心里的小欢喜和小确辛,如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回望峥嵘读初心”九江站巡演中,同文中学师生作为九江市教育局唯一代表,在六天时间内完成排练,上演红色诵读节目《红船,从南湖起航》,深情献礼党的生日。初三年级暑期“重走同文路”研学旅行、第33届科技节、运动会、母亲节、成人节、百日誓词等,回首往事,每个人刻骨铭心的也都是那一桩桩充满仪式感的点滴,凡俗的日子,酸了加点甜,淡了加点盐,调和调和,日子就精致而有趣了。一所好学校,更应有一群“有趣”的老师,老师的乐观豁达、睿智幽默、才情横溢,有活泼的老师才有活泼的学生,校园生活才会有趣。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爱音乐,爱唱歌;《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孔子弟子一人一样,孔子待之个个不同,通篇全无教条,全无道学气。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一人一个样,如书中:“贤哉回也”说的是孔子最喜欢的子路;“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指的是认真好学的子游、虚心自谦的子夏,明明说的是“君子不器”,“汝器也”所言为最自负的子贡;“朽木不可雕也”谈的是宰予。
终身成长之路。教师每天进行的日常工作就是教学,什么是教学,它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一个好老师,应该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乐教”,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九江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万红老师,被学生们誉为“红妈”,在家中老人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勇挑重担,担纲文科0班班主任,将学生们的成长放在首位,找孩子们谈心,对症下药,帮助克服成长中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懂教”,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懂心理学,懂教育学。全省特级教师李海浪开辟个人网络空间,在教学的每个阶段给学生以指导,打造家校合作互动平台,教学得法,思维严谨,卓见成效。“全国最佳生物竞赛教练奖”、“江西省骨干教师”、九江市优秀共产党员——余凯老师总结出了自己一套独到的教育教学方法,他说过:作为班主任,必须对所教过的学生,每个人的脾气秉性、自身爱好以及家庭状况,都烂熟于心,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第三重境界是“善教”。“善教”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一个以人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引导个体生命觉醒并迈上自我成长之路的过程。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厥轩在回忆文章《我的先生于漪》中写道:老师的课,让人整个地沉浸在“艺术的殿堂”。其课文导入,往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板书,鞭辟入里,能把课文的灵魂串联起来。她善于剪裁,一篇课文,何处是经络,何处是骨骼,很是清晰。老师的课,最大的本事是让教材中的字,不再躺在纸面,而是让它站立起来跟你对话,达到我就是语文,语文和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这美妙的世界里,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胸中升腾起对理想、信仰和对未来不倦的追求……
思者常达。“思者常达”说的是,勤学善思的人才可以在探索和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带着思考阅读。一个教育工作者,不阅读研究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阅读,可以使教师们从无序、琐碎的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中抽身,建立一种结构性的教育理解和教学意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阅读的过程实施,不单是一个吸收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认识、建构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悟出一些个人见解,在相关文献书籍中找寻相关理论依据,让课程走向积极的跨界互联,带着思考深度阅读,从而找到阅读与课堂教学教研之间的天然联结,从理论到操作,再由操作到理论,成为一种系统化的体系,这才是名师们优秀的课堂教学背后的东西。
不断反思研究。一名优秀的老师就是一位成功的反思研究者,我们所做的是一种实践研究,主阵地就在课堂和每日的教学生活中。无论是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还是个人的专业发展,总有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很多都有这样的经验或教训,教过的东西,学生根本不买账,时间一长,该错的还是做错,不会的还是不会。哈蒂《可见的学习》中举例:有的老师反映,很多课上到十几分钟以后,有的学生会走神或做其它事情去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听累了,也觉得没意思了,好像上课是老师的事情跟学生无关一样。课的设计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使每一个个体都能真正的“发生学习”“让学习变得可见”。不论是“有效教学”理论,还是“教学设计”原理,其中的很多细节,换了对象、文化、场景,教学效果迥异。古德莱德的课程观,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智慧,不断反思研究,达到个中平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