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课堂教学要打开评价之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一个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每一步教学环节,更在于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的评价用语和评价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人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教师来说,恰当的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英语教学的评价建议是这样的: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英语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评价理念的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以下问题:

就评价内容来看,教师们往往重视可以量化的内容,如奖励印章的数量,考试的分数,记住单词的数量,熟练的句型的数量等等。就英语的工具性来看,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可以量化的评价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是呈现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

就评价形式来看,教师们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多用简单的口头评价或分组加减分的形式。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和模糊的倾向。例如:一位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说:“读的不错”如果换成:“你的发音真标准,如果能注意停顿和语调就更棒了”,会更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努力目标,也会感到温暖。

就评价主体来看,教师们往往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从而做出自我调节。而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应该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评价不是用来区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应该是为促进孩子学习而服务的。

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口语测试、学习效果自评、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笼统不真切的表扬会使学生找不到被赏识的感觉,而有针对性的评价会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亮点与不足,从而更加积极的,有目的地去学习。

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赏识学生的闪光点之外,评价语还要对学生有启发,多采用“如果……就跟好了……”这样的语言去点拨。此外,还可以多用“追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探索真知。

评价要发自真情实感。在一次公开课观摩中,我发现当堂课的教师对于某个孩子有好的表现时,让全班孩子一齐拍手说:“Onetwothreegood!”看起来整齐划一,课堂氛围很高涨,但是仔细一想,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评价强制性地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拍手说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评价语也是老师规定的,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较形式主义。

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而言之,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步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