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在更高层次落实这一重要要求,我们提出抓好“一个引领、两大任务”,一个引领就是以共抓大保护、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两大任务就是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和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是“保护端”,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是“发展端”,我们坚持从“两端”发力,就是要闯出一条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加快九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今年六月份,市里已专门召开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动员部署会,保护先行一步、快上半拍,是为发展打牢基础、争取主动。今天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天时间召开这个会议,目的是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航运中心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举措、列出项目、倒排时间、合力攻坚,迅速掀起区域航运中心建设的热潮。
航运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大家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做了不少事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沿江的热度在提升。全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一手抓最美岸线打造,一手抓航运中心建设,力量进一步向沿江集合、投入进一步向沿江集中、项目进一步向沿江集聚。二是工作的力度在强化。通过抓规划、攻项目、促整合,航运中心建设七项主要任务都在有序推进,航运中心规划编制完成,航运服务中心大楼全面开工,红光综合枢纽港一期工程加快建设,疏港公路和铁路专用线都在抓紧推进,九江综保区正式获批。三是发展的速度在加快。去年,九江港货物吞吐量1.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47万标箱。今年前三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8346.2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9.96万标箱。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下面,就加快推进区域航运中心建设,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区域航运中心?
建设“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航运中心,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要强化“长江航运”大通道,把“九江水港”作为重要支点,着力建设具有承载大物流集散、大产业集聚、大商贸活动功能的开放平台,把九江打造成全省大开放的大门户。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融入长江经济带,振兴江西北大门,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如何来实现?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既是战略平台,也是战略路径,更是战略抓手。
1.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是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实施,沿江各城市纷纷抢抓机遇,高起点布局推进现代航运中心建设,长江航运呈现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强劲态势。从流域看,目前国家层面推进的三大航运中心,分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此外,四川正在推进泸州、宜宾等港口整合,打造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南京提出打造对接上海、辐射中东部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岳阳提出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从省域看,即便不临港的赣州、上饶、新余、萍乡等城市也纷纷建设“无水港”“飞地港”。九江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江西唯一沿江港口城市,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我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必须借势发力,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区域航运中心建设,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争取有更大作为。
2.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是振兴江西北大门的重要抓手。九江历来以航运繁盛著称。清朝时期,九江海关一度是全国最大的海关,关税收入占全国的60%以上,同治年间九江专卖关税曾居全国之首;近代是沿江四个对外通商“条约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是我国首批五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九江沿江临港、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作为江西唯一开放港口城市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港兴则城兴、港衰则城衰。我们提出建设区域航运中心,就是要进一步拓展通江达海的大通道,打造江西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国际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全面增强对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再创九江新优势。
3.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是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的现实选择。一个港可以兴一座城,港口有多大,临港产业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港航经济关联性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我市而言,尽管沿江临港区位好、开放开发起步早,具备建设大港口、拓展大腹地、承载大项目、集聚大产业的基础条件,但是航运物流业还不发达、产业聚集度还不高,港产城融合发展还不够、港口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与沿江同类城市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沿江港口是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竞争优势,也是根本依托,必须补齐对航运物流认识不足的短板,补齐航运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补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短板,走活“以港兴市”这盘棋,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二、建设什么样的区域航运中心?
纵观世界航运史,航运中心的发展经历了运输中心、“运输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多个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金融、市场等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航运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我们要打造长江中下游货物中转集散中心、水运价格指导中心、运输交易结算中心,发挥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效应,必须紧跟航运发展形势,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把握区域航运中心建设。
1.建设区域航运中心,不单是港口码头的概念,更是区域经济的概念。港口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卸载,“港本位”是航运中心的重要特征,但港口并不是航运中心的全部。过去,港口经济常常被狭隘的理解为“渡口经济”“码头经济”。我们建设区域航运中心,不能就港口谈港口,就码头说码头,而是要依托港口码头,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动港城一体、港产一体、产城一体,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建设区域航运中心,不单是沿江工业的做大,更是临港产业的做强。沿江是发展工业的首选,但不是单选。我们建设区域航运中心,首先要通过软硬件设施的提升,为重大项目招引、沿江工业做大提供承载平台,但更重要的是从更高层面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充分发挥港口扩大开放、聚集要素、拉动产业的强大功能,促进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临港工业为引领、航运物流业为支撑、现代港口服务业为纽带的临港产业体系,加快建成万亿临港经济带。
3.建设区域航运中心,不单是物流平台的打造,更是功能平台的构建。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打造物流平台是基础和支撑,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扩港口、建码头、搞物流,而是要推动与港口紧密衔接的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特定商品指定口岸、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甚至是自贸区等载体建设,打造一个集口岸通关、信息交流、金融服务、商贸商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
4.建设区域航运中心,不单是水运通道的提升,更是多式联运的融合。“航运不等于水运”。要坚决打破“航运就是水运”思维局限,以港口为中心,以腹地为依托,以运输体系为动脉,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航道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构建水铁、水公、水空、水水多式联运网络,尽快形成海陆空衔接、延伸至腹地、汇聚到港口、连通国内外的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下转二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