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南昌市东湖区执法局开出南昌首张践踏草地罚单,对践踏草地说不:一名穿着红色衣服的男孩正在佑民寺门前的草地上嬉笑玩耍时,被东湖区执法局队员及时制止,经过现场教育后,执法队员向其监护人开具了《当场处罚决定书》(编号0010402),处罚人民币10元。
自佑民寺完成改造工程以来,周边环境大为改善,绿草如茵、白石铺路的美丽景象吸引了许多市民慕名前来。但随着游人增多,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时有发生,游人随意在草地上践踏穿行,将翠绿的春草踩出大块的“秃斑”。为维护好这一美丽的环境,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东湖区执法局出动200余名队员,组织了一次大型巡查行动。3月3日,执法队员依据《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规定,首次对践踏草地者开具了罚单,仅仅一个半小时内,就有8名违法者,并受到了处罚,非常有效地减少了践踏草地的行为。
对违规者依法处罚当然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我想说的是,这并非长远之计,也不值得各地城市管理者去学习。恰恰相反,我们需的是反其道而行之:创造条件,让市民可以自由地、快乐地踩踏草坪。这就需要我们让城市的草坪都能是耐踩踏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惩处踩踏草坪的市民,终究应该被抛弃。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市民常常被劝说“不踩草坪”,并且把这作为市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可能对踩草坪者进行处罚。尽管我们宣传了这么多年,这种理念并没有被市民所接受。市民认为,城市建设草坪的目的,就是让市民亲近大自然的,如果只能在旁边观看,不能走进草坪,这样的观赏性的草坪意义不大。他们追问,“草坪不能踩,要它干什么?”“如果草坪不让躺,不如改种仙人掌”。草坪让人走进,才更能造福市民。例如,在草坪上行走,走累了躺下看看天空;在草坪上拍婚纱照,甚至举行婚礼,那才够浪漫;特别是春天,就应该让孩子们在草坪上放风筝。
据说,国外几乎没有草坪是“严禁进入”,而是供孩子们嬉戏,供大人休憩。美国白宫门前的草坪上经常可见很多人嬉戏玩耍;在东京国会大楼外的草坪上,随处可见游客的帐篷;加拿大多伦多就有“草坪的邀请”,一个挺大的公园,大片绿茵茵的草坪边,竖着一块色彩鲜艳的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pleasewalkonthegrass(请在草坪上漫步)!草坪文化从西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人服务的,供人踩踏而不只是观赏的。
我们的草坪为什么禁止踩踏?我们的许多城市的草坪引用的“洋草”,就是看重其观赏性好,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洋草”的实用性,很不耐践踏。而且,据专门人士说,种植耐踩性草坪也并不会比观赏性草坪多花钱,后者的后期管理费用更高。由此观之,种植观赏性草坪而不选择耐踩性草坪,就是决策者不重视市民的实质性福利,而只图制造观赏性政绩吧?
还原草坪的实用性,让公园的草坪成为市民亲近大自然的乐园,正成为一些政府的行动。几年前,北京市规划委就表示,北京将建“步入式草坪”,北京城内的草坪将可以像国外的绿地一样可坐、可卧,甚至可以在草坪上野餐、晒太阳;杭州西湖对游客开放了几万平方米的草坪,根据人流量大小,部分草坪采取轮流开放、养护,开放一块,踩得严重了,马上养护起来,再换另一块开放。上海动物园的大草坪是一年365天,天天向游人开放。大草坪上既有游人在悠闲散步,也有老人在练拳、做操,有一块草坪中央被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草丛中的小道也挺有味道。据介绍,上海动物园有10万多平方米的草坪面积,选用的全部是结缕草、假俭草,这两种草不怕踩、不怕踏,唯一的缺点是冬天呈黄色。“冬天草不绿,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季节分明的体现”。
由此看来,城市研究推广可踩踏的草坪,是更加重要的工作。 (殷国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