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采访获悉,山东省将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公立医院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根据山东省发布的《关于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医院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卖雨伞的希望多下雨,律师希望人们多打官司,医院希望门庭若市。单位也好,个人也好,都有自利的一面。医院希望增加创收并没有错。但是医院创收必须遵守既定游戏规则,不能违背职业良心,让人戳脊梁骨。山东省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公立医院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严禁医院向科室和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此举有利于督促医生坚持医德底线,遏制过度医疗现象,也给热衷创收,乱给医生下达创收任务的医院敲响了警钟。
其实,严禁医院向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并非制度创新,国家卫计委曾多次强调严禁公立医院向科室下达创收指标,许多地方出台了类似规定。但是,在现实医疗生态中,由于创收思维作怪,不少医院给科室、科室给医生下达创收任务,摊派住院病人,医生收入直接与创收挂钩,甚至从医药经销商那里收回扣,拿提成。湖南省浏阳市妇幼保健院甚至打出“祝贺医院生意兴隆”的条幅。这不仅违背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更是在逼退医德。且不说有部分医生本身就热衷于过度医疗,开大检查单、大处方。在创收与收入挂钩的现实语境下,就是正直的医生为了完成指标,也难免医德蜕变。救死扶伤的人民医院沦为“人民币医院”,很不正常。
从法律的角度看,患者到医院看病,实际上与医院之间达成了消费合同关系。既然是合同关系,双方就应该遵守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基本原则。医院下达创收指标,医生开大检查单、大处方,口服药能治病的也要给患者输液,便宜药能治病的也要用贵药,门诊能治病的也要让患者住院,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透支了医患信任,显然不符合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
医院给医生下达创收指标,本身也说明医院存在问题。试想:如果是一家患者信任、口碑良好的医院,根本不会为“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发愁。换言之,热衷创收的医院即便依靠过度医疗忽悠患者捞取了蝇头小利,但是这样眼中只有利益的医院,不但会加大公众的怀疑空间,伤害医院公信力,更是在自掘坟墓,自绝于市场。
谴责归谴责,我们指望医院自觉革除创收积弊,自觉放弃过度医疗,少从患者身上揩油并不现实。对无良医院显然不能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而需要有关部门用法律制度手术刀进行解剖。我认为,某些医院之所以给医生设定创收指标,除了利益作祟以外,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医疗投入不足,自负盈亏的医院被默许了以药养医等创收政策,而监管体制又不健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存在利益关联,医院违规成本太低,才导致医院和医生医疗行为扭曲,昧着良心创收。
公立医院是政府投资的民生项目,带有公益色彩,不同于普通的市场经济体。政府确实应该对公立医院加强监管,避免其公益色彩蜕变。从这个角度讲,我要为山东省严禁医院给医生下创收指标点赞。但是,相关配套措施应该同步跟进。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明确处罚罚则,规范医院医疗行为,对违规下创收指标的医院与过度医疗的医生严格问责、严厉处罚,还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监督,让医院形成违规对己不利,过度医疗要付出代价的经营理念,借监管留住滑坡的医德。另一方面,医改政策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与补偿力度,减少公立医院对医疗创收的依赖,打开医疗体制缺口。此外,卫计部门还要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引导医生从违规牟利向凭医疗技术和温馨服务获取报酬方面转变,重建医患信任,实现医患共赢。
(叶祝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