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的人熙熙攘攘,为各自的目标而奔忙。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种心态的人:“争”、“让”、“安守本分”。
“争”是最纷扰的一个字,“让”是最温馨的一个字,“安守本分”是大家乐意接受的一个词。
(一)“争”。最突出的是我国上世纪“文革”期间,林彪、江青等野心家要篡党夺权,衍生出派性斗争,十年浩劫,野心家下场可悲,人民苦难深重!今年,美国搞总统竞选,两党竞选人互相揭发丑闻,洋相百出,一个号称民主自由、世界上发达大国致国家的形象扫地。人们大争小争,从未停止。
世界上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都突出一个“争”字。明争、暗争、大利益争、小便宜争,他争、我争,鸡飞狗跳,人仰马翻,争到最后,原本阔大邈远的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了。
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没有野心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些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些争不起来,为别人考虑略多一些争不起来。生活中可以不争的理由无数个,但欲望让一些人像伏在草丛深处的狮子,按捺不住。
绞尽脑汁,处心积虑,你死我活,想要的东西争到了手,不是快乐,不是心安,只是烦恼、痛苦、仇怨、疲倦至极的身心。如能不争,是人生至境。
(二)“让”。我国古代就有尧舜让位的传说,这是耳熟能详,几千年来为人传颂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让”的故事不少,徐立清是有代表性的,称“三让”将军。
一是“让级”。1950年10月徐立清任中央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分管全军的干部任免和组织调配工作。1951年2月10日,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启动了全军干部评级的工作程序。总干部管理部由徐立清副部长主抓这项工作。为了推动工作的进行,徐立清主动把自己应该评的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不同意,最后由彭德怀亲定,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二是“让衔”。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评定军衔时,徐立清在罗荣桓的领导下,对全军1000多名授予将官军衔的干部自上而下排队,纵横比较,反复衡量,逐个审查,经常工作到深夜。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但这次,他还是认为要个中将为好,这样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罗荣桓知道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表示不同意随便更改,并把徐立清的名字亲自加了上报中央军委的上将名单中。徐立清却感到很不安,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郑重写信,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他的要求。罗荣桓和总干部管理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商量后,一致认为按规定完全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而后他们把这个意见向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干部管理部的意见,三次找徐立清谈话,但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此事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但徐立清却说,我授衔不要上将,授中将有利于工作,这完全为了工作考虑的。最后周总理只能同意了徐立清的要求。
三是“让位”。徐立清不仅让级别,让军衔,还主动提出让职位。1955年7月,我军干部授衔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徐立清积劳成疾,因病住院。罗荣桓到医院看望他时,他提出辞去军委总干部副部长的要求。罗帅不同意,让他安心养病,康复后再回到工作岗位。不久他又给军委写信,请求转业到地方或者到省军区任个副职,做点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最后,领导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徐立清廉洁自律,生活俭朴,家风严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徐立清的为人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和高度评价。在成立总干部管理部时,毛主席对罗荣桓部长说,要徐立清来搞。徐立清担任了副部长。在军委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对徐立清让军衔一事做评价: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三)安守本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安守本分的。他们的思想品格好,法纪观念比较强。他们安守本分,也同样有追求,但不是拼命去“争”,在某种情况下,还大大方方地“让”。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少人往“让”或者“争”的行列挤去。“争”与“让”的利害关系是很明确的,我们要以好的心态,严格要求自己,做个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