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常读经典文人研文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瞩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智能时代,也是一个文字被用来消费,被用来博眼球,当“开卷有益”遭遇“读图”“读屏”时代,“读书”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

——我们的学生在读什么?——网络文学。

起点中文小说网:男生榜前三名《雪鹰领主》等主题为异世大陆、东方玄幻;女生榜前三名《废柴逆天小姐》等主题为穿越奇情、东方玄幻。暑假的热播剧《青云志》《幻城》也是根据此类小说改编而成,极受追捧。这类小说的作者被称之为写手,写手有熟练的文字套路,有情节和人物的公式,写作速度可以任读者定时,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批评了此类“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的作者。袖手旁观,甚至放任学生阅读这些网络小说,任他们沉迷其中,形成精神依赖,有悖于教育者的良知。

——我们的学生该读什么?——国学经典。

阅读经典是使人摆脱愚昧,舒展心灵的最有效途径。经典尤其是国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史记》《诗经》《离骚》,诗词歌赋中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的作品不能不读,常读古之圣贤之言,方能益智开慧。

如饥如渴如火如荼

国学经典是历代古圣先贤修身成德、明理成道的经验总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卷卷绝伦,历经岁月沧桑的淘洗,历久弥香。“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全球华人中得到广泛的响应。

先贤之范古语有云:“闲来读经,虽南面王不易。”读经之乐不仅仅是闲时雅趣,更是高山仰止的震撼。所以才有匡衡凿壁偷读,王冕佛寺夜读,司马光绝编苦读,历朝历代大师大家都是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读经中登堂入室,登峰造极。而现实的“读图”“读屏”,迷恋于音画的刺激,满足于资讯的破碎,毫无阅读品质可言,甚至造成智力的迟钝与退化。孰优孰劣,高下立判。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学习先贤,开展“读经教育”,养心、养性、养情才是真正的养成教育。

高考之需高考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之后最大的变化是英语多考有机会,数学降难重素养,语文增值靠国学。高考语文从150分增到180分,30分加在哪?根据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要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这样的内容,其中“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已明确国学等古代文化经典又将重回基础教育的舞台中心。我们还可以从2016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窥究竟,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今年的高考语文有意往考查读书方面命题,靠‘题海术’在今年的高考语文中难以获得好成绩,而读书较多、视野较宽的考生比较能适应和发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今年的命题就能够让中学语文老师充分认识到,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要让学生大量读书、关注生活,同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由此可见,未来的语文高考趋势将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成就之要长年累月地诵读经典,背诵经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过目不忘、过耳不忘并不是奇迹、童话。“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有利于提高专注力,同时自学能力增强,孩子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大量读诵国学经典会激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享受读经教育的孩子绝大部分有着广阔的阅读视野,并且阅读速度大大加快,阅读效果更显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作为有着中考、高考应试压力的基础教育学校,如何实现长期有效的读经教育,是我们共同思索的问题。我校自2010年推出了“金安三读”活动,“三读”即每天利用早读前、下午第一节课前、高中年级晚自习前的十分钟(初中年级晚睡前十分钟)共计30分钟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金安学子得以在国学经典中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汲取养分,奠基人生。作为打造书香、人文特色校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金安三读”深受师生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金安三读”包括“有口无心”“心口相印”“心口合一”三个阶段。

“有口无心”,旨在琅琅上口,读圣贤言。即不求甚解,先从读对、读准字音、句读开始。

为使“三读”活动真正取得成效,我校在诵读内容上精挑细选,初中阶段主要诵读《弟子规》《论语》《孟子》等,高中阶段主要诵读《先秦诸子散文》和唐诗宋词。针对国学经典难理解、难记忆的特点,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学生早中晚反复诵读,做到开卷能诵,在抑扬顿挫中感受经典的音韵美。师生、亲子一起诵读,一起享受,一起激励,在反复中熟悉,由短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将读经教育融入日常。

“心口相印”,旨在辞熟义透,品圣贤心。即在诵读中知意,在领悟中诵读。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读数十遍、甚至上百遍,对于文章思想情感有全面的认识与意会,“见贤思齐”是《论语》赋予的人生理想,“浩然正气”是《孟子》涵养的君子之风,“怀瑾握瑜”是《离骚》砥砺的操守准则。“金安三读”因此读出了神韵,读出了雅趣:齐读、分读、轮读、范读多种诵读形式精彩纷呈;国学经典知识竞赛以赛评读,以赛促读;国学经典诵读表演既诵且演,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心口合一”,旨在知行合一,发圣贤语。即在诵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完善自我。

诵读的根本目的在于融汇经典的智慧于自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诵读中自醒、自新、自行、自得。读圣贤书,与圣贤为伍,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日日受教诲,天天有收获。规范学生仪表穿着,学生能随口道出“衣贵洁,不贵新”;谈论环保问题,学生能印证“制天命而用之”;交流学习方法,学生能明了“温故而知新”。读经教育起于读,达于育,在诵读中吸收,在吸收中交融。

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迄今为止我校推行读经教育已经整整六年,很多同学认为受益匪浅:第一语文能力不一样,第二智慧的熏陶不一样,第三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一样。

语文能力不一样。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奖惩之间》就有考生顺手拈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礼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等经典语句,足见平日书香浸润,功力十足,无愧满分殊荣。

智慧的熏陶不一样。拥有“洪荒之力”的傅园慧幽默、乐观、自信,为什么这个19岁的小姑娘总是妙语如珠?傅园慧从小爱读国学经典,她喜欢《孙子兵法》,连“五经”中晦涩难懂的《易经》都在她的阅读范围之内,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广,视野越开阔,胸怀越宽广。

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一样。做人当有大格局,需要有智慧、勇气、见识、爱心、责任心、使命感,而人的怀抱胸襟、精神气质、处世态度随着读经的深入会不断变化、提升。哥伦比亚大学的首个汉文讲座——丁龙讲座,是美国卡本迪将军为他目不识丁的佣人丁龙独立捐资专治汉学的讲座。丁龙深得将军的敬重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家中几代口耳相传的孔子的忠恕之道,将军认为:遥远的中国能出此人,其文化传统必多可观,甚值研习,这就是美国首倡中国文化研究之处,至今不辍。一个卑贱的“猪仔”劳工依靠国学经典力量,做到了仁者无敌,感动世界。

最后我用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话,与诸君共勉:“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