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是个老汉,76岁,住在李家舍。
李家舍的户头是二十七个,村里的房子有三十四栋。原本是一户一栋,但后来那些早年进城的人在近几年回老家做了新房子。新房有的是在老屋基上翻建的,有的因老屋地基较低,怕再被鄱阳湖的水淹,就在村子边上的山坡处开了新屋地基。新楼与农村的老三间完全不一样,像电视中常出现的别墅一般。那些新房建好时,特别热闹,不知哪里来的陌生人会在新房中热闹一两天。李想的辈分大,新楼盖好时,房主都会叫他去喝杯酒。他乐得去。因为这是村子里难得的热闹场面。
李想一生没离开土地,用一双粗大的手,几亩田地,养大了两儿两女。儿女成家立业,都在城里有房有车,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他与土地天生有缘,别人种不活的树,他随便挖个小坑填上,树就能活得旺盛。
李想住的房子还是老三间,冬暖夏凉那种。房子在小山坡边上,房子占地虽小,却有个大院子。院子中有块菜地,还有不少果树:枣树、桔树、梨树、柿树、李树、石榴树;院角处还有一棵大朴树、两棵银杏和一棵桂花树,唯独没有桃树。桃树开花好看,桃子好吃,但乡下人说桃树底下招鬼,李想年轻时种过,后来给砍掉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想的四个孩子还小,院子里栽些果树,可让孩子们打牙祭,免得拿谷子去换。那时,村子里的孩子多,谁家的果子快要熟了,会招来一群孩子,天天来你家果园恋着。孩子在外探头往李想家望,家里有人就缩了回去,不敢去动。一旦动了,被李想抓住,会挨揍的。揍人的不是李想,而是孩子的父母。那年月,孩子偷别人家的果子,是件很丢人的事。这时候,李想一般会出来打圆场,劝孩子父母不要再打了,说“果子还没熟,摘了可惜。”一场争吵,让村子变得喧闹,但只要李想几句宽心的话,就会很快恢复平静。
李想家的果树换着季节地挂果子,这样的吵闹一年不知要上演多少回。有时,李想的四个孩子也会加入到争吵中。有一次,李想的两儿子李勤和李智,拿砖头拍了捡枣子的二孬。二孬有些不灵光,其他捡枣的孩子看到李勤和李智兄弟出来,早吓跑了,只有二孬没跑,他还看似挑衅地吃着枣子,嘴巴吧唧吧唧地响。二孬个子大些,但架不住两兄弟联手,被打得血流满面,哭着跑回家。最后,李想把二孬送到赤脚医生那去包扎,还买了些营养品。据说花掉了上担谷子的钱。
李想把两个儿子狠揍一顿,拿出大劈斧,把枣树给砍了。大枣树轰然倒下,整个村子都震动了。李想还想把果园里的桔树、梨树一起给砍了。李想娘拦着不让。李想是个孝子,娘抢下的斧子,他不好再拿起来。晚上,二孬的爹,特意来李想家赔不是,说都怪二孬是个傻子,说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最后也不知李想是怎么把他送出门的。那年农闲,李想找来匠人,拉了好些红砖,把院子围了起来。在外看,院里的果树只露了个枝头,下半年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甚至惹人馋。那时,李想养了条狗,很凶,吓得孩子们不敢翻墙。每到摘果子时,李想会挨家送一两个果子给孩子们尝个鲜。这样,家长们把孩子看得更紧了,说李大伯送果子给你吃,决不能去偷。于是,真的没孩子再来打扰李想的果园。
孩子们长大了,李想的娘和妻子,先后因病离世,那条狗也老去了。孩子们担心他一个人寂寞,让他到城里去住,可他住了几天就回来,独自住在乡下老屋。李想的果园也更新换代了,被砍的枣树边上长出了一棵新树,并开始结枣子。只是,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孩子也少了,他们不是随父母去外地读书,就是到镇上的中心学校去住校了。李想不爱看电视,白天愣愣地看到果园,越发觉得村子冷冷清清的。有时,他打电话给儿女,让他们带孙子辈来乡下摘果子,可儿女们工作忙,且孙子辈放假时也要上跳舞、弹琴之类的兴趣班。李想只好任由鸟儿在枝头啄果子,呆呆地看着,不时地叹口气,“城里什么水果都有,孩子们不再稀罕咱的果子。村子里真是太冷清了,连个偷果子的孩子都没有。”
去年七月半的下午,李想看到一个小孩子的影子在枣树下晃动。枣树长在院子外面,树枝一半在院外,一半伸进院内。那个孩子是二孬的儿子。二孬虽然有点不灵光,但做事勤快。在二孬妈的拾掇下,二孬在35岁时找了隔壁村的寡妇萍仂。萍仂的男人是喝醉酒骑摩托车摔死的,没买保险,什么也没赔着。二孬平时除了不太言语,看不出哪里笨,反倒是人长得壮实,生活上一点不比正常人差。萍仂男人死后半年,在二孬妈的努力说和下,萍仂答应和二孬过日子了。二孬的儿子是萍仂带来的,二孬一点不嫌弃。
看到二孬的儿子,李想悄悄地走了过去,没吱声,等二孬儿子捡了一小口袋枣子,才叫住他。二孬儿子想跑,李想上前一步一把拉住了他,吓得孩子把口袋的枣子一下子翻出来倒在地上。这次,吓倒的不是二孬儿子,而是老头李想。李想赶紧说,“这枣你捡好了,我拿棍子帮你多打一点。”李想蹲下来摸了摸二孬儿子的头。孩子捡起地上的枣子,李想拿了根棍子,再打了一地,让二孬儿子慢慢捡,他在边上看着。
李想问二孬儿子,“你读书了吗?”
“下学期读一年级,我妈妈帮我报名。”
“哦!还想吃枣子吗?”
“想。爷爷,你不打我吗?我爹不让我来捡,说小时候他捡枣子挨过打。”
“这个二孬,真是孬,把这种事说给孩子听。”李想心想,并接着说,“你想吃枣子,尽管来,爷爷帮你准备根棍子。放在院角的朴树边上,你想吃就拿棍子打。”
二孬的儿子笑着跑回家了。
李想一开始准备了一根小短棍子,然后慢慢换稍长一点的,最后换了一根瘦长的竹竿。这样,孩子不会一次把枣子打完,他就会经常来。接下来的一阵子,李想一听到枣树啪啪响,从自己的房子里看见二孬儿子打枣子,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孙子一样。
孩子上学去了,枣子快掉光了,但桔子、石榴慢慢熟了。
一天下午,李想坐在家里,看见二孬的儿子带着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过来了。那些孩子是离村子一里多路的村小的学生。二孬儿子捡了几颗红枣,想走。那几个孩子,禁不住枝头桔子的诱惑,两个孩子搭人梯,一个孩子爬上了围墙。李想看到,吓了一跳,他不敢喊出声,生怕孩子听到后吓着慌张摔下来。想必是围墙太高,爬上墙的孩子没敢跳下来,又退回去了。
孩子走后,李想用小铁锤把围墙拆了一个口子。他知道,孩子们以为他不在家时还会再来,那样他们就不用翻墙进园来摘果子,不然摔伤可就麻烦了。
李想满心期待孩子们的光顾,好给果园带来生机。可他听到一个消息,说教育部门出台了政策——村小因为学生人数太少要合并。不久,二孬的儿子和另外五个同学一起被并到镇上去读书。二孬在镇上找到了份工作,二孬夫妻带着孩子一起到镇上租房住。
这年深秋,李想的果园果子又熟了,红红的柿子、黄黄的桔子、硕大的石榴挂满了枝头,鸟儿在果园欢快地呼朋引伴,可李想怎么都打不起精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